《解放日报》专版报道:长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精品城区 发布时间:2025-10-20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今天,《解放日报》以《长宁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精品城区》为题进行专版报道。
“十四五”以来,长宁区聚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牢牢把握“大虹桥”“数字化”战略机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长7.8%;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8.8%。
通过坚持不懈抓发展、谋改革、惠民生、优治理,长宁正持续推动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
虹桥临空园区
经济总量跨步跃升
一组“十、百、千、万”的数据,展现了长宁区在“十四五”前四年的经济总量跨越——
“十亿”,即“十四五”前四年长宁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超50亿元的增量,年均增量超10亿元,财政支撑发展更加有力;
“百亿”指的是楼宇产出,“十四五”期间长宁诞生了金虹桥国际中心这幢税收“百亿楼”,创下全市商务楼宇的“亩产奇迹”,全区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载体空间利用更加集约;
“千亿”指的是长宁已经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居全市第一;
“万亿”来源于“数字长宁”特色,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7.7%,占全市交易总额三分之一;立足数字经济、航空及运输服务业,长宁区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努力画出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今年,长宁区荣获“2025年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区”称号,是上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通过强化企业招引和重点企业转化,“十四五”期间全区实现百亿楼1幢、月亿楼3幢,楼宇经济贡献占比达60%。
目前,长宁区内楼宇园区载体资源总量已达282处,合计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载体资源涵盖商务楼宇、创意园区、老洋房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优质载体集群。近年来,IM长宁国际广场、光大安石虹桥中心、东虹桥中心等一批高品质楼宇相继入市;今明两年,虹桥上城、晶耀虹桥、AFA融侨中心等多个新建项目也将推出,预计释放商办空间超100万平方米。
楼宇经济和产业能级的稳步跃升,离不开长宁持续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目前,长宁区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已成区域营商服务的“金字招牌”,带动长宁在“十四五”期间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发出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建成全国首个健身、教培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守得更牢。
数字经济一直是长宁区最鲜明的产业特色之一。“十四五”期间,长宁聚焦数字经济发展,组建了全市首个服务监管超大型电商平台的专业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所,构建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建设数据创新实验室,有力保障了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航空经济方面,长宁区成立了航空案件审判站,建设全国首个集调解、仲裁、审判为一体的航空争议一站式解决平台,成功引入并参股上海市低空经济平台公司,在全市率先揭牌成立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长宁园),推动营造低空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促进航空向低空延伸。
上海硅巷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全力打响了科创“主引擎”。高标准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目前已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上海)孵化器,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全链条科技服务布局,一步步把“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
外向型经济特色鲜明
“十四五”以来,长宁坚持改革攻坚破局立新,积极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全力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持续推进虹桥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打造东虹桥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
这一发展成果助推长宁区经济外向型特征愈发明显,新形势下区内企业开始积极向海外拓展业务。
上海荟聚
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
为此,长宁区主动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创建等三大战略,高标准打造虹桥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联动阿里巴巴国际站、英格卡集团等实体建设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助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平台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选址上海荟聚,面积达2000平方米,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企业出海综合服务平台。
长宁直播经济合作伙伴
长宁区还首创“街区出海”模式,以上海“制造佳品汇”首次海外专场为平台,推动愚园路作为上海代表开展“街区出海”,20多个“国潮轻奢”品牌走进日本大阪,向国际舞台展现长宁特有的时尚消费、生活方式与文化生态。
“十四五”以来,长宁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区内已有6家“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以“新供给”创造并激发“新需求”。依托“综合服务商联盟”成员中东方国际、东浩兰生、中国银行等优质资源,努力构建“长宁进博文化”国际交流圈。充分发挥中日联盟、中欧联盟等联盟优势,市贸促会、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等在地机构优势,举办“国别周”系列活动,不断拓展“长宁国别朋友圈”。
配套服务劳者安居
一直以来,长宁区都是海外人才工作和生活的优选地。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优化升级“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形成《长宁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过19条具体措施全方位覆盖人才发展的全周期需求。优化完善《长宁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共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约9.7亿元,从政策配套、人才培育、载体平台及活动、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资金保障。
2024年4月,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焕新升级,聚焦海外人才的事务办理、生活服务和社区融入等三个方面,综合集成69项功能,创新推出海外人才通关便利、社会保障、公证认证等“七个一件事”,通过流程优化、部门联动,实现人才办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
目前,该中心已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15万余人次,发出全市首张长三角跨省“快办”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证,在全国首创由外籍社工服务外籍人才的模式。近期,中心又新增双创区域外籍华人人才申请认定等4项服务举措,推出出入境、投资创业等7项指南,用暖心、周到的服务和指引,构建各类人才灵感自在流淌、创新自然发生的港湾。
劳有保障。“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积极推进“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建成2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持续提升“楼门口”“家门口”的就业服务质效。不断优化社区就业创业生态,精心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批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区,完成率居全市第一。
劳者安居。“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已累计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余套,推出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虹桥人才公寓”,全部建成后可提供房源5400余套。目前,该公寓已吸引4300多名青年人在此安居乐业,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针对来沪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长宁区在虹桥人才公寓创新推出了人才驿站,提供最长3个月的免费住宿,首批提供房源100套。
通过完善“优租、优购、优补”的梯次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长宁区优秀人才租房补贴已惠及2000余家企业的优秀人才1.4万余人次,共认定7处人才公寓项目,可提供房源7800余套。实施《留学回国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提供最长12个月、最高4.5万元的租金补贴,截至今年6月已有1900余名留学生享受该项政策。
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用心用情编织“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坚持深度、全景更新理念,“十四五”以来长宁区已累计推动实施169个更新项目。通过率先开展历史风貌区保护式更新,愚园路、武夷路和上生·新所番禺路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虹桥开发区入选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更新试点地区,为城区未来发展构建集约多元的生产空间。
“十二五”期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非成套房屋改造。“十四五”期间,长宁大力推进小梁薄板房屋改造,每年推进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精品小区建设,从“穿衣戴帽换胆改水”到“补绿、加梯、管网入地”,多措并举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持续努力打造宜居安居的生活空间。全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累计新开工精品小区建设60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完成1100台。在此过程中,江苏路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持续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海粟文化广场
精心编织“家门口的好去处”网络,长宁以绣花功夫雕琢苏州河沿岸,全面提升苏州河滨水岸线品质:11.2公里苏州河长宁段滨河步道贯通;“百年校园”华东政法大学与“百年公园”中山公园融合开放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改造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目录;“苏河超级管”桥下空间更新项目荣获世界景观专业大奖……
坚持整体推进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长宁绘就了一幅“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公园城市生态画卷。“十四五”期间,新增公共绿地和立体绿化20余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14座,全区绿化覆盖率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居中心城区首位。长宁还建成生境花园30座,位于新泾镇的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优秀案例。在外环林带,一条生态绿道成为“最美骑行路线”,市民朋友漫步都市就能邂逅“天空之城、绿野仙踪”。
百联西郊清美“品上生活”
民生服务凸显温度。长宁已全面铺开“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每年滚动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近期作为上海唯一城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在此之前,长宁区于2021年成为首批商务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于2023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级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各街镇全覆盖。
聚焦老有颐养,目前全区养老床位已达7411张,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并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街镇全覆盖。“长寿康宁”是长宁幸福养老的生动写照,区内构建了功能复合、层次多元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2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家老年日间照护机构、85个助餐点、205个老年活动室,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7.5平方米,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实现医有善治,长宁区已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重点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构建“全+专”模式的区域特色医联体。
围绕学有优教,长宁区不断拓展“活力教育”内涵,“十四五”期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落成启用,使长宁集聚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国际学校,多元教育绽放多彩之花。长宁学子敢于创新,自主设计制作了上海市中学生“001号”芯片。作为全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获评全国唯一区域类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典型案例。
资料:解放日报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