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长宁丨科创回归都市,长宁如何书写高分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07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640


五年奋进,长宁蝶变。从“百亿楼”的亩产奇迹到梧桐树下的创新火花,从苏河岸线的滨河绿道到老旧小区的幸福电梯……这五年,长宁以改革破局、用数字赋能、为民生添暖,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2789亿元,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傲然挺立。长宁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说说‘十四五’这五年——奋进中的长宁”系列报道,邀您共同翻阅这份兼具发展高度与城市温度的“十四五”答卷,看这片生机勃勃的“创新场”、幸福宜居的“生活场”,如何成就一个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本期,让我们聚焦长宁如何站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勾勒出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漫步长宁区愚园路,百年梧桐掩映下,老洋房与现代化科创空间交相辉映——曾见证上海近代工业变迁的风貌区里,如今跳动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数字脉搏”。从20多年前率先布局“数字长宁”战略,到如今以“上海硅巷”为载体打造科创地标,长宁区始终站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前沿,用一个个硬核技术突破、一家家标杆企业成长、一片片创新空间崛起,勾勒出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锚定赛道

从“数字基础”到“产业标杆”的跨越


“截至目前,嬴彻科技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累计商业运营里程已接近4亿公里,中国高速网络运营覆盖率超97%,细分赛道全球市场占有率超95%!”在嬴彻科技的展厅里,工作人员指着实时更新的运营数据大屏介绍。这家2018年创立的长宁企业,如今已是全球独角兽企业五百强,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上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强。


嬴彻科技的爆发式增长,是长宁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作为全区数字经济的“压舱石”,长宁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规模长期保持全市领先,形成了“垂直深耕+平台集聚+前沿突破”的产业格局。在应用软件开发领域,企业聚焦金融、医疗、制造等垂直行业,孵化出多款用户黏性高的拳头产品;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扎堆布局,从外卖配送到社区服务,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民生场景;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前沿赛道更是亮点纷呈,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


图片


如果说嬴彻科技代表了长宁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突破,那么深耕智慧物流行业多年的西井科技,则展现了“数字长宁”的全球视野。眼下,正是全球关键物流节点,西井科技的技术方案也持续落地生根。在海港场景,中远海运港口阿布扎比码头继今年初引入12辆无人集卡(Q-Truck)后,近日再增6台无人驾驶重载水平运输车(IGV),其中3台已于11月2日顺利到港,即将投入实际作业;在空港场景,今年全球第一大货运航空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也与西井科技达成合作,引入其无人驾驶牵引车(Q-Tractor),以优化空港货运周转效率。“我们依托自研的人工智能供应链系统,将智能运力与绿色能源深度结合,推动生产及物流行业完成了从‘数智化升级’到‘生产时序再造’的价值跃迁。”西井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公司业务已落地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200家全球客户,更实现近千辆无人驾驶车辆的全球运营,构建起了贯通亚洲、非洲、美洲的智能运力节点。


图片


在工业互联网赛道,黑湖科技的成长故事同样令人瞩目。2016年,三名留学海归在长宁创办黑湖科技,如今其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占率已达42.7%,位居全国第一,服务着农夫山泉、特斯拉、华润集团等3.2万家企业。在黑湖科技的演示中心,一块实时跳动的屏幕展示着某家电工厂的生产数据:从工单下发到质检完成,每个环节的进度、成本、质量信息一目了然。“以前工厂排产靠经验,现在用‘黑湖智造’,4—8周就能完成部署,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工作人员介绍,针对中小微工厂推出的“黑湖小工单”,更是把部署时间压缩到1—3天,年费仅1万元左右,让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


科创赋能

“硅巷模式”激活长宁创新基因


“没想到市中心的风貌区里能孵化出这么多‘独角兽’!”第一次走进“上海硅巷”创客厅,从事创投行业的张先生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室外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和烟火气满满的街景,室内则是现代化的办公工位、路演厅和咖啡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企业就在这样的区域里成长壮大。


图片


作为长宁区数字经济的核心载体,东至江苏路、南至延安西路、西至凯旋路、北至长宁路、愚园路沿线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以1.48平方公里的“田字格”版图,书写着“科创回归都市”的新范式。不同于传统园区“圈地建楼”的模式,长宁区通过城市更新,将愚园路、武夷路等历史风貌街区与科创功能无缝融合,既保留历史肌理,又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目前,翡悦里、新象限·武夷等科创新空间已稳步入市,“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上海硅巷”创客厅与新微智谷众创空间联动组成定西路“科创金三角”,在此基础上,长宁区正全力打造以电子材料和产业互联网为主要方向的“数字硅巷”高质量孵化器,其首发载体计划于年内建成,将重点孵化一批聚焦电子材料领域、深挖半导体上游材料及特色工艺技术的硬科技项目和团队。


截至目前,“上海硅巷”街区内已有18家中国科学院双所重点实验室、5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120余家人才服务机构、3家知识产权领域专业服务机构、2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12家市级和区级学协会以及8家其他服务机构。此外,还有德必易园、创邑SPACE、愚见等文创园区在此集聚,形成了“创新要素随手可得”的生态。


图片


依托这一生态优势,“上海硅巷”的产业链转化能力持续凸显,在其产业链图谱中,“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链条尤为亮眼。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打造的八大转化环节,覆盖中试研发、创业投资、知识产权、上市服务等全流程,帮助科研成果跨越“死亡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先进无机材料概念验证平台”、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等3个概念验证中心的建成,更是为“数字长宁”进一步筑牢了技术底座。


图片


完善的产业生态与转化能力,也离不开高效的服务保障。“之前参加华阳路街道牵头举办的‘硅巷早餐会’,长宁区领导和企业面对面解决问题,我们提出的人才公寓需求,不到一个月就有了回应。”一家AI企业负责人说。与此同时,为了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长宁区还搭建了多元服务平台:“硅巷创新说”定期邀请行业大咖分享前沿趋势,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为创业者提供国际舞台,“新微大讲堂”则为企业解读政策、对接资源……截至2025年,“上海硅巷”已接待各类参访调研近百次,成为上海科创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美好愿景,也在一步步化为愈发强大的创新动能。


擘画未来

多赛道并进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科创回归都市的当下,拥有20余年深厚数字积淀和立体化科创空间的长宁,吸引了越来越多拥抱前沿科技、具有硬核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落子布局于此。


图片

中坚科技四足机器人


随着中坚科技战略级业务——具身智能机器人板块入驻虹桥国际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长宁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实现加速跑。接下来,中坚科技将迁入中坚智氪仿生机器人总部、中坚高氪智能园林机器人总部、中坚坚米小米四足机器人总部三大中坚系智能机器人总部,围绕产业上游六维力矩传感器、机器人关节精密谐波减速器、作动器、驱动器和阻力器等优质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塑造产业集群。作为中坚科技旗下2024年10月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坚智氪的核心业务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关节模组研发与制造、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及海外市场拓展,致力于为全球头部机器人公司敏捷开发高性价比执行器。今年6月30日,中坚智氪中试中心正式启用暨首条智能产线工程实现交付,该中心以“研产融合”为核心,具备研发、样品测试及加工生产等能力,后续可在首条智能产线基础上进行多产品、多批次的产能升级投放,进一步加速中坚科技AI+机器人成果转化。


在生命健康领域,数字技术同样在创造奇迹。赛傲生物自主研发的人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s)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hAESCs治疗产品,为激素耐药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患者带来希望;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创-196℃深低温干细胞冻存技术,冻存5年后细胞活率远高于国际标准,率先实现干细胞长期储存零风险、高活率技术突破,有效保障临床移植效果,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企业应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可治疗罕见病患者,目前已累计治愈各类罕见病400多例,达国际领先水平。长宁区正以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结合,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新增长极。


面向未来,长宁区的数字经济布局更具想象力。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等应用场景正在试点,并揭牌成立了上海低空经济会客厅,承担产业招引、适航审定、飞行服务、金融法律配套保障等四大服务功能,发挥产业展示、交流合作、研发转化等三大平台作用,同时共建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能力体系,招引10余家行业企业;在集成电路领域,瞄准半导体材料、智能传感等细分赛道,做优研发设计前端环节;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推动“AI+电商”“AI+文旅”“AI+金融”等场景落地,形成梯度发展的企业格局。眼下,长宁区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市前列,一批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各赛道崭露头角。


“20年前,我们靠‘数字长宁’抢占先机;20年后,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未来。”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放大“虹桥之源”“数字长宁”品牌优势,以“上海硅巷”为载体,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长宁力量。


从智能重卡在公路、港口上穿梭,到工业软件赋能工厂车间;从风貌区里的科创早餐会,到实验室里的材料大模型——“数字长宁”的故事,正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生动上演,书写着“科创回归都市”进程中的长宁答卷。



部分图片来源于区科委及相关企业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