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越!他们用非遗面塑再现弄堂故事的视频荣获大奖 发布时间:2022-03-02

3月1日,《弄堂故事 长宁记忆——非遗面塑定格动画》线下展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的视频作品刚获得“生命中的红色”第八届上海市民微电影(微视频)主题活动微视频单元“二等优秀作品”奖。那么,这部动画制作背后有着哪些故事呢?


先来欣赏一下这部作品吧↓


《弄堂故事 长宁记忆——非遗面塑定格动画》是由长宁区委统战部、中共东华大学委员会指导和支持,长宁区知新荟与东华大学知联会携手联合书嘉手工艺传承中心、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积极探索的党史学习教育新载体。


2.gif

三个场景,三段故事


3.jpg

扫扫码,也能手机上看视频哦


“这是我们第一次将党史红色故事和非遗面塑相结合!”长宁区知新荟会员、非遗面塑传承人张书嘉介绍,作品选取百年愚园路上的《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和联安坊11号作为故事发生地,进行了故事编排和动画制作,整个团队在前期一起参观了这些红色点位,深入学习了历史故事。参与人员除了长宁区知新荟,还有东华大学的学生和书嘉手艺工作室的学生等众多青少年。


4.jpg

主创团队前期在愚园路街区探访


这些面塑作品,从场景设置和人物造型,都非常生动形象。再仔细打量,可以发现,许多人物的制作风格又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参与面塑制作的青少年各自负责不同的人物角色。作为此次主创团队的负责人,张书嘉介绍,“我们让孩子们动脑筋,大家都很有兴致地研究自己分到的角色,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下的状态等,大家还时不时地进行讨论,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5.png

每个面塑人物的神态举止都活灵活现


实际展示的面塑作品大概只占到视频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因为是制作定格动画视频,所以有的人物要做5个甚至更多造型;有的是两个人握手特写,就必须再另外做放大比例的面塑。而说到拍摄最难的地方,张书嘉表示,可能就在于拍摄的“时机”。因为面塑材质的特殊性,在刚制作好时太软,而面塑完全定型的时候又太硬,只有在中间阶段拍摄最合适,特别是在拍摄一些人物有连贯动作的时候,比较方便拗造型。


6.jpg

主创团队在探讨研究


“之后还打算再做更细致的微刻,特别是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场景的时候,一些小物件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其实是有许多意义的。”张书嘉说,今年想带着学生们继续观察弄堂故事里的细节,制作一些在历史故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物件,这样可以把这个项目进一步延伸下去。


此次展览,是今年展出的第一场,展期预计1个月。张书嘉希望,展览之后可以到长宁更多的校园、党建阵地,宣讲这些红色故事。“用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张书嘉表示,无论是红色故事还是中国非遗,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未来可能会再找类似的选题来做,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让大家有一个参与的过程,会更有意思。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字/图片:陈容超

编辑:李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