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评出百名“沪语之星” 发布时间:2022-12-10
12月9日晚,“苏河源·上海情”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颁奖展演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新老上海人相聚一堂,用唱歌、朗诵、脱口秀等形式传递上海话、上海情。
“我是动物派出所滴朱迪警官,侬好哇?唔还……可以。唔……摒牢摒牢……”《疯狂动物城》的一段朱迪警官和树懒的对话被改编成沪语版,让大家忍俊不禁。昨晚,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赛者们以丰富的形式演绎沪语,沪剧联唱、阿卡贝拉、上海说唱、沪语红色故事朗诵、男女声二重唱、海派脱口秀、沪歌轮番上演,让现场观众们感受到了沪语文化多样化表达的魅力。
据悉,本届大赛由长宁区和浦东新区共同主办,设浦东和浦西两大赛区。自7月8日启动线上报名以来,共征集到1328个参赛视频,线上累计投票4484038票,参赛页面访问量超20万。沪语大赛从最早老年、成人、少儿三个组别,发展到今年老年、成人、少年、集体、幼儿五个组别,参赛者既有牙牙学语的3岁幼儿,又有古稀之年的老年朋友,其中青少年占比最高,近40%,幼儿、成人、老年人各占20%。大赛最终评选出了百名沪语之星,长宁成年组4位选手,集体组2个团队入选。
颁奖展演现场,嘉定区的高瑜玮用沪语生动讲述了“交关宁塞认得”的把脱口秀从十字路口讲上大舞台的魔都潮警黄俊;闵行区的李锡珍《七宝的美丽传说》录制了七宝的特色景观,带着大家“逛”七宝美景,讲述流传千年的七宝传说,欢迎大家来七宝旅游;还有宝山泾彩艺术团用上海方言演唱的民歌风创作歌曲《社员挑河泥》,带来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静安区的陈陈用沪语朗读《繁花》节选,“迭半分钟”,是浓浓的“上海咪道”;市民姜为民的经典宋词《鹊桥仙》配上影视经典画面,吴侬软语道不尽“佳期如梦”;中国澳门沪港澳艺术团的阿姨们身着旗袍和现代时装,在萨克斯、电子琴伴奏下,在大世界、百乐门、南京路的背景下,唱起沪语歌曲《上海谣》……
“今朝,阿拉个能噶爱国”,来自长宁区的“90后”杨渤文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用沪语演绎的央视公益广告《国庆一样的爱》获得了不少评委的青睐。
2016年起,杨渤文就开始在B站发布自己的沪语配音动漫。谈及为什么会用沪语去给动漫配音,他说:“用沪语翻译来配音最适合自己的情感表达,也更自然,喜欢就去做了,没想到点击率这么高。”
除了B站UP主,杨渤文还是“妖则鸣”乐队主唱,他和他的乐队在上海演出时也会常常选择用沪语演唱,“这会让观众感到亲切”。如今,杨渤文已然走出了一条沪音动漫+ACG音乐的自媒体“道路”。
此次入围的百强作品,有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沪语配音,有紧跟时代的原创沪语诵读,有改编的沪语流行歌曲、上海话对口相声,更有经典的沪剧片段及上海说唱等曲艺节目。“很高兴看到沪语大赛中在传统表达方式之外,还有这么多与时代同步的表达方式。” 沪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委陈甦萍表示。
在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沪语大赛还不忘多样化传承。
许多上海中心城区居民听不懂崇明话,那么崇明话算上海话吗?“算!”评委们给出这样的答案。60岁的崇明人袁祖铭在参加沪语大赛之前特地给主办方打电话,得到确认之后,他用崇明方言配了一段《大话西游》,最终入选百名沪语之星。袁祖铭还记得自己2014年参加市民文化节首届沪语大赛时,初赛表演了一个崇明话作品,结果被中途叫停,后来评委们商量了半天才决定接纳这个节目,而这一次,他觉得意外地顺利,“沪语大赛的包容度越来越大了”。
袁祖铭是第一次配音,他深深感到语气、口型、节奏都要跟着走,十分不易。“但能够藉由《大话西游》这部经典电影的二次配音,让大家了解崇明话,对崇明话产生兴趣,就值了。”
评委们表示,包容、保护上海不同地域的方言,也是保护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的主办方长宁区和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沪语文化的传承工作,依托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以推动本土方言普及与发展为核心,相继开展了十余年的沪语推广活动。长宁区自2011年以来,每年坚持举办“上海话·上海情”沪语大赛及沪语传承推广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沪语比赛、展演、讲座等,传承推广本土文化,搭建上海人、新上海人、学生、白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学习上海话,增加新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图片来源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文字:甘力心
编辑: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