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牡丹”在北渔路上“盛开” 发布时间:2023-04-16
近日,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举办了“法华人文历史景观画展”,在中心外墙的橱窗里展出了各色法华牡丹的资料图片和法华镇的历史人文景观,让来往行人感受古法华镇的风韵。
粉中冠、丹凤白、肉芙蓉……北渔路95号,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外墙的“非遗快闪”橱窗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牡丹花摄影图片,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时不时还有行人停下来驻足欣赏。
除了牡丹摄影图片,展览中还展出了法华牡丹的文化发展脉络及古法华镇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料。长宁和牡丹,一直以来都颇有渊源。位于如今新华路街道辖区的古法华镇,就曾是遍植牡丹的“小洛阳”。公元1126年,洛阳花匠携带牡丹来到法华镇,就地栽培,用扬州芍药进行嫁接,育成以盆栽为主的法华牡丹。明代,法华牡丹已享誉江南。《牡丹谱》一书中录有的104种牡丹名品,法华牡丹占48种。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古法华镇淹没于历史之中,法华浜(旧称:李漎泾)被填,成为法华镇路,残存的牡丹被移入中山公园。虽然如今的法华镇路上看不到曾称绝东南的“法华牡丹甲四郡”,但牡丹一直在长宁如期地绽放着。
长期以来,长宁区一直重视和保护“法华牡丹嫁接技艺”。2009年,“法华牡丹嫁接技艺”被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如今,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挖掘、发扬法华牡丹文化,并通过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喜爱法华牡丹,本次展览正是其中之一。中山公园作为法华牡丹的种植地不仅扩建了牡丹园,还培养了一批掌握嫁接技艺的高级技工;新华路街道则继承法华牡丹精神,融合现代社区文化精髓,以“法华牡丹节”的形式传承着这一传统民俗。
本次展览预计将持续至6月30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欣赏法华牡丹的风采。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李冰倩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