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区的87名小记者汇聚长宁 发布时间:2023-05-15
中小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思政课?5月14日,来自长宁、静安、闵行、宝山、杨浦、金山六个区的87名“上海小记者联盟”少先队员,在华东政法大学“小水滴”志愿者的带领下,漫步苏河步道、手作文创、参观百年校园,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主题活动“一江一河守护有我”,以引导更多青少年“青听苏河”“共治苏河”,建设“美丽苏河”。
守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行走于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河岸,碧波荡漾,垂柳依依,不断焕发着一流水岸都市的美丽与光彩,只要是晴好天气,到苏河步道散散步、溜溜弯,已成为众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其实眼前让人流连忘返的苏河美景,在100多年前,曾是中国最早被污染的河流之一,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进程,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2022年,《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式实施……”华政“小水滴”志愿者通过为“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们讲述苏州河的沧桑巨变,普及相关法规条例,加深青少年对苏州河的了解,对上海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体悟,从而增强大家爱河护河的意识,传递爱河护河的志愿精神。
小记者们认真地聆听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讲解,并在笔记本上认真做好记录。大家纷纷表示要不断增强“守护江河”的思想行动自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生态文明理念,带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自觉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争做保护母亲河的倡导者、维护者、实践者,为建设美丽滨河、美丽城市贡献少先队员的青春力量。讲解结束后,大家纷纷在“一江一河 环保有我”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同时也签下了自己的承诺。
手绘爱心,感谢母亲
打开一瓶矿泉水是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却会给江河湖泊增加不少污染。其实,用过的塑料瓶、废弃玩具等都可以成为灵感之作的原材料。活动当天恰逢母亲节,华政“小水滴”志愿者们专门准备了废旧的塑料瓶、木片等物品,引导小朋友用DIY手绘的方式,为妈妈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同时通过展出别具创意的手工作品,体现城市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利用价值。
现场,“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们在华政“小水滴”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构思、画图、勾边、上色……一幅幅文创作品陆续诞生。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自己之前没有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正好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建筑可阅读,行走思政课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从步道建设到校园开放,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华政团委充分利用校园开放契机,依托“小水滴”志愿者,面向校外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结合身边故事、青年感悟,用青年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宣讲理论知识。当天,“上海小记者联盟”的少先队员们在华政“小水滴”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以探访百年校园内历史建筑和红色故事为主题的“行走的团课”。
“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等27栋建筑,早在2019年已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故事。”“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百年历史建筑,也可以感受‘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的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跟随华政“小水滴”志愿者的脚步,小记者们可以深入了解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了解这颗“一江一河”城市项链上的璀璨明珠。
行走中,小记者们对华政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瓦都充满好奇,紧紧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认真地聆听讲解,时而提问,时而记录。感叹以这种“行走思政课”的方式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百年校园文化,有趣又生动。
“课程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去进行空洞的说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用他们喜欢什么的方式去进行课程思政。”长期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团委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多次联合华政附中、华政附校一同做好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培养与横向贯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此次,华东政法大学校团委再度联合上海六个区共同探索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江一河”特色育人模式,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华政特色的育人体系,努力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样板房”,让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程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
资料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
撰稿:程清慧
编辑:李冰倩
责编:李晶莹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