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的故事被搬上舞台!音乐剧《蝶变》受热捧 发布时间:2024-04-07

近日,音乐剧《蝶变》受到了颇高的关注和好评——双女主的独特配置,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式爵士和旗袍,伴着愚园路上轻轻吹来的春风,开启了一段属于老上海的隐秘往事。其实,这部音乐剧正是以1939年的愚园路为背景创作的……



1939年6月初,《摩登》杂志记者齐治平敲响了愚园路1423弄公园别墅的大门。他前来采访香港歌女曼曼,却意外得知曼曼在数日前的日本总领事馆舞会上失踪了……在四通八达的弄堂中,在纸醉金迷的上海,舞步交错,谍影重重,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秘密……


4月6日下午,虽是清明节小长假,上海大剧院里依然满座。《蝶变》中,性格迥异、关系奇异的两位女子,风情又优雅的旗袍,细腻的情感流动,风韵独特的爵士与小调,在一众上海音乐剧中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仅仅1938年11月至1939年5月的半年间,伪政府外交部长陈箓在愚园路668弄被暗杀,576弄的四明别墅随后也遭到日本宪兵的封锁……音乐剧《蝶变》的故事,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蓝本,编织了两位女性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出的勇气与温情。


“我家住在武夷路,小时候在市三女中上学,每天都要经过愚园路的。听长辈们讲了许多有关愚园路的历史。在我自己成为编剧后,就一直想把愚园路搬上舞台。”《蝶变》编剧华安告诉记者,作为一部发生在愚园路上的故事,《蝶变》的创排得到了江苏路街道、街道在地社会组织愚园雅集文创发展中心的支持。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实地走访愚园路的老居民和老建筑,还多次拜访路史著作《愚园路》的作者徐锦江,深入了解了愚园路的真实历史。


“采风的时候,居住在愚园路的‘老土地’们,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华安说,《蝶变》的音乐风格极富年代特色,其中的《如果你来到香港》便借鉴了流行歌曲早期代表作——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这是因为一位居民老伯告诉我们,黎锦晖曾经就在愚园路上居住过。加入这首歌曲,让整部剧有了更浓郁的年代感、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轮演出前,《蝶变》主创还多次来到愚园雅集排练,沉浸式感受愚园路的历史氛围。“这次受场地所限,没有把这出愚园路的故事,放在愚园路上演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愚园路上演绎更多精彩的故事。”华安说道。



图片来源于《蝶变》

撰稿: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