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人才公寓的这群年轻人,成功组织了一场“迷你”赛事 发布时间:2025-02-16
2月15日,一场社区羽毛球赛在虹桥体育公园展开角逐,这场看似“迷你”的赛事背后,是虹桥人才公寓羽毛球社群自主筹办的“破冰”尝试,也是在新泾镇“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下,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与居民自治力量的一次深度联动。
比赛现场,18名选手组成9支队伍,以“15分钟快节奏对战”形式展开比赛。这场比赛没有专业裁判,计分员由群友自发报名担任,计分表也是大家自制的;没有官方赞助,奖品是群友众筹获得的护膝、水杯和钥匙扣等实用物品;比赛规则更是参赛者们根据比赛时间和参赛人员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议后自主敲定的。
这场“野生感”十足的比赛,要从一次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的“摇人”行动说起。
虹桥人才公寓住着数千名年轻租客,涵盖了程序员、设计师、教师等多种职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在需求调研中发现,羽毛球是公寓内呼声较高的运动之一。然而,年轻人常常面临着缺少兴趣搭子的困扰,想打球却找不到伙伴;同时,公寓内还未匹配相应的场地,周边商业场馆不仅价格较高,可预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对打球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问题,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没有选择直接“包办”,而是发起了一场“羽毛球发烧友招募令”。通过线上问卷、兴趣标签等匹配方式,筛选出首批30余名羽毛球爱好者,并牵线组建微信群。这个举动,意外激活了社群“自组织”的基因,如今该羽毛球社群已经吸引了179名羽毛球爱好者加入。
随着羽毛球社群的不断发展,大家打球的热情愈发高涨,然而场地匮乏依旧是限制大家尽情享受羽毛球运动的一大问题。为了让社群持续良好发展,针对场地难题,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积极联动各方资源,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了步行5分钟可达的虹桥体育公园专业场地,为公寓羽毛球社群提供每两周免费开放一片球场。这一“底线保障”,成为社群壮大的关键支点。
在社群成员中,一位被大家称作“V姐”的女士,是虹桥人才公寓羽毛球社群的“灵魂人物”。2024年8月,刚开始打球的V姐在群里喊出“有人打球吗?”,回应者寥寥无几。但出于对运动的喜爱,她几乎每周都会“摇人”,甚至在小红书、朋友圈等平台跨圈“摇人”。半年后,社群从30人扩展到179人,现在只要有人问“有人打球吗?”,很快便能约到搭子。
V姐分享道,社群里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从零基础的小白到专业的教练都有,但大家都因为对羽毛球运动的纯粹热爱而相聚在一起。“这个羽毛球社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且优质的平台,现在不仅有了专业的场地,还能随时约上志同道合的球友,尽情享受挥拍的畅快。在这里,打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大家结交朋友、增进感情的方式,参与活动时,我感受到大家的热情与友好,社群带给我归属感,让我愿意‘为爱发电’,组织开展更多活动。”
“我们不设团长头衔,谁有想法谁组局。”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这个羽毛球社群里,大多数人都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支持着活动的开展,有人提出办单打排名赛,有人提议拍赛事vlog,甚至有人设计出“表情包积分牌”。此外,还有人自愿提供奖品赞助,有人主动担任赛事摄影师……这种“人人可提案”“人人是主办方”的浓厚氛围,让社群始终保持着超高的粘性和极低的爽约率。
在这场社群“自转”运动中,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在社群成长初期,党群服务中心协助召集成员、提供相关保障;后期则主要进一步推进社群形成相对成熟的机制、对接相关单位、协助相关活动平稳开展……总而言之,只在背后默默提供支持,做“隐形助攻”。虹桥人才公寓党群中心负责人表示:“由自治力量自然生长出的社群,会更具凝聚力和可持续性”。
经过2小时的激烈比拼,最终,一对自称“想要抱枕”的组合夺得冠军,他们获得了群友赞助的电动牙刷和护膝,以及虹桥人才党群服务中心赞助的抱枕。大家以一张充满欢乐的大合照为本次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纷纷相约下次再来酣战。
新泾镇虹桥人才公寓党群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以羽毛球社群为样板,后续还会将这种社群自治孵化的模式推广至骑行社、读书会等10个虹桥人才公寓兴趣社群,让青年社区成为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的舞台。”这场发生在公寓里的小型赛事,通过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资源赋能与住户自治力量的有效“嫁接”,形成了政府引导与社群自治的创新性融合实践,为新时代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鲜活样本。
正如V姐在赛后采访中所说,“在这里,打球不只是运动,更是找到一群可以互相‘接球’的人。”当年轻人以兴趣为纽带,重构邻里关系,这无疑为城市社区治理描绘出了一幅最生动的治理图景。
部分图片来源于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
撰稿/摄影:季佳佳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