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新玩法!长宁这个工坊真“有料” 发布时间:2025-08-19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图片


“非·长”传习工坊——百衲布艺龟背纹画框体验活动日前在位于长宁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之家举行。参与者们在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衲布艺”代表性传承人黄颖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这项古法技艺。而“非·长”传习工坊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经有上海丝绣、文人香道、石雕等6项非遗项目轮番在非遗之家进行推广体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感受长宁非遗之美。


图片


零碎布片通过巧妙拼接,便组合成了寓意吉祥、纹样雅致的龟背纹图案……活动现场,黄颖带领学员亲手触摸质朴的布料,学习百衲布艺“拼布成锦”的古法技艺。龟背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几何韵律传递着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景,学员们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龟背纹百衲布艺作品,再将完成的纹样装裱入画框,用布片拼接时光,用纹样诉说故事,让手作的温度点亮日常。“以前对非遗的了解特别模糊,今天才发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能自己动手创造,特别有成就感!”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说。


图片

图片百衲布艺作品


今年3月启动以来,“非·长”传习工坊以“小班化、沉浸式、互动性”为特色,每月推出不同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涵盖上海丝绣、文人香道、石雕、古陶瓷修复技艺、蛋雕等十项具有代表性的长宁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百衲布艺龟背纹画框体验正是其中之一。


传习工坊开启以来,通过知识讲授、技艺演示、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市民深入了解非遗技艺,提升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还有不少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形成了自发传播效应,进一步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图片


此外,传习工坊不仅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员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使技艺得以传承的同时,也激发了学员们的创新思维。在今年7月的蛋雕活动中,学员们在长宁区蛋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亚非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既蕴含海派文化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趣的蛋雕作品,彰显了非遗传承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创新体验形式,活动打破了传统非遗体验的“单向输出”模式,使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火起来了。


图片

图片


据悉,未来“非·长”传习工坊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纷呈的活动,包括沪上锦绣·沪上绣球制作技艺、海韵画彩·海派年画、根韵匠心·根雕以及中医养元·面瘫外治疗法等。活动以公益形式免费开放,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市民面对面,让传统技艺突破时空界限,真正走入现代生活。



图片来源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撰稿: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