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放映员到场馆运营,他用四十余载光阴守护着这座“工人乐园” 发布时间:2025-08-25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梧桐掩映的愚园路深处,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静立如一座时光的容器。这个始建于1955年的职工活动阵地,曾几经更名与改建,今年恰逢其成立70周年,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工人文化宫共同推出“长宫记忆”栏目,邀请长宁的退休职工们一同回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今天来听听长宁区退休职工李建龙的讲述→


长宫记忆(四)

专访长宁区退休职工李建龙


1975年春天,李建龙走进长宁区工人文化宫(前身为工人俱乐部)的大门,从此开启了他与这座“工人乐园”近半个世纪的血脉相连。据他回忆,初来的第一课是劳动锻炼:“进入工人俱乐部之后先被派到其它地方去劳动一年,实际上就是磨炼心性。”一年后,回到俱乐部的他与师兄一同报考了上海市电影放映证。最终他成功考取,师兄落选,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他成了俱乐部的一名电影放映员。



“那个时候没什么娱乐场所,电影票紧张得不得了!”李建龙回忆道。70年代,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译制片在国内风靡一时,文化宫电影院从早到晚人头攒动:“早上6点就开始放,放到晚上12点,一天七八场,场场爆满。”



当时,年轻的放映员不仅要操持放映机,更要承担“跑片”的重任,一份电影拷贝要周转四五家影院。因此,李建龙每天从早跑到晚,蹬着自行车来回穿梭于长宁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之间。在高强度的奔波中,他还不幸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导致骨折。由于当时单位人手紧缺,李建龙仅休息一个多月就重返岗位,这份坚守,是他对这座“工人乐园”最深沉的告白。


随着娱乐方式多元化,80年代末期电影市场逐渐萧条。为了保证电影院的上座率,李建龙还主动承担起跑业务的工作,他表示:“由于我们单位是自负盈亏的,如果电影院没人来看的话,这些资源就浪费了。”为引入更多观影客流,他创新提出“月度招待场”,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保证了电影院的观影率,而这个朴素的营销策略,也让当时的俱乐部在时代变迁中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时光荏苒,自90年代开始,文化宫启动改建,尔后他也从放映员转型至管理工作岗位,先后负责了乒乓球馆、舞厅和健身房的日常运营。在他的操持下,三个空间也办得有声有色,据他回忆:“那时候几个场馆非常受欢迎,每天基本上都是爆满的状态,成为了职工们新的休闲乐园。”



“这个单位最大的特点就是稳重,一心一意为职工服务。”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从老旧放映室到崭新的现代化场馆,李建龙用40多年时光守护着这座“工人乐园”。那些光影交错的夜晚,那些跑片路上的车轮声,那些乒乓球馆里的喝彩声,映照出了一代文化宫人最动人的坚守故事。



图片来源于区工人文化宫

撰稿:孔建宏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