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开幕,免费开放!来长宁看“典籍入画” 发布时间:2025-10-28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第七届长三角当代水墨展“典籍入画”系列展之天工开物日前在区图书馆开幕。展览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为主题,遴选长三角地区50幅优秀作品,将古代传统典籍内涵与艺术有机结合,创新诠释《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智慧和文化内涵,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典籍入画”系列展已举办六届,以水墨艺术为载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深厚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展示江南地区艺术风采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以“墨韵承古意,天工入新图”为主题,旨在通过水墨艺术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天工开物》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古人在农业、手工业、矿冶、纺织等方面的奇思妙想,用极具个性化的水墨语言演绎独具匠心的当代诠释,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包括农业耕作、手工业制作、矿冶、纺织等多方面的生产技术,展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科学技术体系。书名中的“天工”象征自然的造化,而“开物”则体现了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加工创新的智慧,二者相辅相成,彰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本次展览参展的艺术家不仅有李采姣、魏莉、黄兴丰、樊明龙、焦春燕、张世林、王文珏、谢靖宇、牟彤、刘双等知名艺术家,还有来自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上海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上海松江区爱菊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等诸多学校的“小艺术家”们。他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对《天工开物》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诠释。展厅内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以木质结构模型呈现的《天工开物》中的机械与工具,如各种榫卯结构、齿轮传动等,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有以水墨画形式展现的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场景,如耕种、纺织、冶铸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还有以现代装置艺术形式对《天工开物》进行的创新演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了古老的典籍新的生命力。
据悉,本次展览由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区图书馆主办,上海朵云轩艺术进修学校联合主办。此外,在策展过程中,策展团队深入探究了《天工开物》的典籍价值和文化内涵,反复推敲展览的主题和呈现方式,力求为观众创造一个富有创意与互动性的场景,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艺流程,从而加深对典籍的理解。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无需预约。感兴趣的话,不妨走进展厅,体验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展览时间:9:00-16:00(周一闭展)
展览地点:长宁区图书馆(天山馆)三楼展厅(天山路356号)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