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这4位“外援”眼中的长宁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21-12-08
春华秋实,2021年行将远去。这一年,华阳路街道迎来了四位选调生,在基层锻炼实践。这四位“外援”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历着城市更新、精品小区改造、疫情防控等基层工作,亲眼目睹着华阳路街道基层工作者的温情与责任。作为亲历者,他们见证并记录下华阳,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
城市更新带来美好生活
市发改委选调生孙勍铉
华阳路街道潘东居民区书记助理
第一次跟着居民区书记走访调研时,孙勍铉迎面遇到一系列居民区中需解决的难点焦点,让他对基层治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后排左一为孙勍铉
“城市和街区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节律,也会成熟老去,城市更新可以让城市和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一年的时间里,孙勍铉跟着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跑遍了潘东居民区辖区内大大小小的弄堂。作为武夷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这一年里,孙勍铉觉得,武夷路真的大变样了。
MIX320正式开业了,武夷路多了时尚和朝气;华阳路街道今年在武夷路上改造了8条弄堂,各种不同的墙画、艺术装置以及座椅都让老弄堂焕发生机;还有305号“文化会客厅”的底蕴、335号的科技……“与一年前相比,武夷路成为了一条有品位、有活力的生活街区。”孙勍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后感慨地说道。
最让孙勍铉感动的是,因为城市更新,周边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武夷路321弄1号宋老师家,借助城市更新,宋老师家的杂物间重新变为美丽的花园,街道还免费为他家改造了卫生间,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在基层日常工作中,孙勍铉感受到了上海对人民的温情与责任。
孙勍铉最喜欢的是居民自治的氛围。在潘东居民区,居民自治共治已经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标准样板。社区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居民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力量。今年“武夷路志愿者联盟”“武夷路商户联盟”相继成立,从居民和商户的维度拓展基层治理的广度、深度,让居民全面参与,自治共治。比如,居民发起的社区花园项目,从项目发起、策划、执行到后期维护,居民全部参与其中,在彼此观点的碰撞中,一点一滴地将小区建设得更好。
这一年,通过亲身经历城市更新,孙勍铉体会到了基层工作“关心人、了解人、凝聚人”的温情,理解了“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内涵,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责任,这是在华阳这一年,孙勍铉学到的最重要的本领。
老旧小区的新生
市发改委选调生陈鸿坚
华阳路街道天诚居委会主任助理
在天诚居民区,陈鸿坚亲历昭化路555弄昭化小区的精品小区改造项目,这项民心工程给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惠民生、讲民主、暖民心。
经历精品小区改造后,昭化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刷新小区颜值的同时,精品小区改造还聚焦难点痛点,针对老旧小区面临的漏水难题,将室外废污水管道进行改造,“血管”成功改造,也让居民彻底与管道堵水、墙面渗水的日子说“拜拜”,实打实地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心病”。
陈鸿坚感受最深的是,在精品小区改造的整个过程中,居民们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大到外立面配色、绿化种植品类,小到单元门样式、建筑垃圾厢房尺寸,每一项决定都是在居民广泛参与并充分表达自己的呼声、想法、意愿的基础上做出的精准决策。
中间位置为陈鸿坚
昭化小区进行精品小区改造时,有一件事,陈鸿坚一直记忆犹新。
“昭化小区门头设计方案意见征询书”出来以后,住门房旁楼栋的张阿姨犯了难:新改造的“L型”钢质雨棚高度贴近张阿姨家的窗户,张阿姨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下雨天雨棚还会产生“滴滴答答”的噪音影响休息。了解了张阿姨的顾虑后,天诚居委会主动向居民征询门头设计方案修改意见,居民纷纷表示理解,方案经历前后三次修改,最终将门头雨棚改为伸缩式雨棚,既满足了实用性的需求,又消除了张阿姨的顾虑。
陈鸿坚说,“精品小区改造纵然复杂,但只要心中时刻装着居民,就一定能‘改’出安全感,‘改’出获得感,‘改’出幸福感。”
讲述基层治理好故事
市公安局选调生陈永圣
华阳路街道华一居民区书记助理
回首一年的工作,陈永圣想到了:初至居委会时的惶恐与不安;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时的自豪与荣耀。这一年,有调解矛盾冲突的剑拔弩张,更有送温暖上门的其乐融融。对居委工作了解越多、接触越多,便越能感受到基层工作中所蕴含的无穷智慧。一年时间里,陈永圣拿起手中的笔,致力于讲好基层治理好故事。
陈永圣(中)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为小区居民庆祝生日
陈永圣说,基层锻炼这一年,华一居居民区在党建、社区治理、全过程民主等方面,有很多扎实的案例和经验,陈永圣很是触动,在参考了大量的自治案例及走访的基础上,他几易其稿,将华一居民区党总支领导居民民主协商自治的优秀经验做法,总结为华一居民区“一二三”工作法。既“一心”抓党建,打造坚强基层战斗堡垒;“两问”解难题,发扬基层民主协商方式;“三情”暖民心,建设颐养宜居美好街区。
陈永圣记得,到华一居委会报道的第一天,他就被拉进了“金谷苑业主群”“民心业主群”“兆丰业主群”“施工交流群”等一个个的微信群里,第一天就看到了有居民在群里进行物业报修、反馈意见建议等。随着工作的不断熟悉和深入,陈永圣发现华一居民区将微信群作为居委、物业等与业主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不仅便捷,还有意想不到的实效。经过梳理提炼,陈永圣将微信赋能社区治理的优秀案例也汇聚成了文稿。
来华一不久,陈永圣便有幸认识了“法官信箱”的创始人——原长宁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孟祥芝,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陈永圣看到,每周六,“法官信箱”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都会雷打不动的为居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这些志愿服务给居民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于是就有了《让社区成为法治之花绽放的沃土》这样一篇介绍志愿服务老品牌“法官信箱”的文章。
陈永圣写得这三篇文章均发表在了《上海街镇》杂志上,在全上海的街镇宣传了华一居民区优秀的工作方法。陈永圣说,基层的故事无穷无尽,基层的故事充满智慧。很荣幸,这一年,他可以做华阳好故事的讲述者。
在抗疫担当中体悟为民情怀
市公安局选调生李立鸣
华阳路街道华院居民区书记助理
来到华院居委会锻炼的一年,也是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的一年。虽然,一直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但是李立鸣还是觉得疫情离自己很遥远,直到最近居民区迎来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考”,他才更深刻地体悟到,这“瓷器店里捉老鼠”的背后,是基层干部用心用情地迎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那天,居民区书记突然通知小区1幢楼要封控管理时,已经临近中午,居民看到穿着防护服的我们,不免恐慌。”李立鸣回忆道,“我们一边劝阻居民尽快回屋,不要外出,一边迅速联系筹备必要的手套、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为后续医护人员为全楼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做好准备。”
右二为李立鸣
从下午开始,居委会工作人员结合该楼人口底册,身着防护服挨家挨户完成了每户情况统计。由于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不少老人常年足不出户,书记还特意交代大家记下来一些居民的特殊需求,以确保群众生活一切正常。
李立鸣记得,当天一直到傍晚第一轮核酸顺利完成,大伙儿都没吃一口午饭。大家不厌其烦地引导居民迅速进入响应状态,建立微信群实时发布工作进展,深夜清点统计核酸人数,确保全楼居民行程清晰可知。紧绷着的神经直到核酸检测的结果出炉才稍稍放松。“好消息发到居民微信群里时,众多居民不断表达了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我想这也正是几天付出的最好回馈。”李立鸣回忆道。
经历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响应,李立鸣对基层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尽管事分轻重缓急,但都脱离不开直接面对群众这条主线,我们也一定会遇到那么点让人‘血压升高’的场面,但只有让工作超越自身的情绪,方能时刻注重‘察民情、集民力、解民惑、重民主、聚民心’。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通讯员/图片:孙勍铉、陈鸿坚、陈永圣、李立鸣
文字:李媛媛
编辑:李潇潇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