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筛查中,长宁这群“公安蓝”巧解语言沟通难 发布时间:2022-03-28

在社区网格化核酸筛查中,长宁民警们想方设法“量身定制”了多种应对之策,巧妙化解小区里外籍居民遇到的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等难题。都有哪些“妙招”呢?


在虹桥街道的一个居民区,居民们看到一位来回奔忙的警察志愿者都感到有点好奇。只见她拿着扩音小喇叭,顺溜的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和英语脱口而出,面对不同的居民,她还能随机应变地切换“频道”,忙着提醒居民排好队、做好提前的准备。


1.jpeg


居民们都在猜,这位语言“多面手”是谁呢?直到她摘下防护面罩的那一刻……原来,她是虹桥路派出所“95后”民警费晨悦。


“这个小区外国人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日本籍居民,我的语言特长可以帮助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 大学就读于日语专业的费晨悦考虑到自己的语言特长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便主动向所里请战,争取到了赴居民区参加志愿服务的机会。


在现场,费晨悦和外籍居民面对面沟通起来很顺畅。遇到复杂的问题,日常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在这时更是“如虎添翼”,她很快可以“搞定”外籍居民遇到的难题。果不其然,由费晨悦负责引导的队伍井然有序,核酸检测工作也高效完成了。


其实,在长宁的民警队伍中,可谓藏龙卧虎。面对此次疫情,一个个拥有语言优势的“公安蓝”纷纷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一线充实了力量。


难道不掌握外语的民警们就没法顺利开展工作了吗?其实不然,民警们“见招拆招”的工作方法也不少。


“我不会讲外语,而一些外籍居民听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文,在进行核酸筛查时,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孙礼钢早早预设了难题,同样也想到了解决之道。


“朋友们好,小区准备集中核酸检测,现在需要会中文的外籍志愿者配合我,在检测的时候做好翻译、维护秩序和引导工作,谁愿意帮忙?” 这则“征集令”,孙礼钢发在了小区的外籍居民微信群中,立马就得到了大家的纷纷响应。不一会儿,来自菲律宾的Ericka和日本的小野博隆就表示要报名。


2.jpeg


当天,天空下起雨来,在小区核酸检测的队伍中,外籍志愿者显得格外忙碌,他们用各自掌握的语种耐心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通过中外志愿者齐心协力的工作,小区的核酸检队伍秩序井然,居民们很快完成了检测。


而此刻,孙礼钢的电话突然响起,居委会干部告诉他,一些外籍居民和本地居民没有参加核酸检测,一时半会也不知道具体原因。“先不要着急,可能是部分外籍居民对防疫政策不熟悉,一些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没来得及做,我来想想办法。”孙礼钢回答道。


和居委会干部确认好需要补测的居民名单以及核酸补测时间后,孙礼钢立刻通知了Ericka和小野博隆,并分头对接居民,进行点对点地通知。


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很快,这些需要参加补测的居民们陆续地来到检测点,全部完成了检测。


“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平安社区需要大家一起守护,配合民警帮助居民,我们都很开心。”忙碌了一整天,外籍志愿者们也说得口干舌燥、跑得腰酸背痛,但是,他们对自己投入疫情防控一线贡献一份力量的努力感到自豪。



图片由长宁公安分局提供

文字:闫 漫

编辑: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