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们说:这里,有家的感觉 发布时间:2025-05-08
这里的医护人员春风满面,这里经常传出欢声笑语,这里被患者称赞有“家”的感觉……这里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房,也是患者心中温暖的存在。
暮春的午后,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房内,80岁的陈老伯正戴着耳机看电视,看到病房主任陈燕芬走过来,他本就喜悦的面庞上又多了一层笑意。
“老陈,今天感觉怎么样?”陈燕芬一边和陈老伯打招呼,一边拿出听诊器为他进行心肺检查,随即又看了看他皮肤上的皮疹,“心脏没问题,身上的皮疹也好多了,就剩手上还有一点,我会再提醒护士继续帮你涂药。”
陈老伯开心地点点头,随即戴上耳机接着看电视。陈燕芬告诉记者,在近10年的时间里,陈老伯多次脑梗发作,也因此成了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的“元老”。
听着陈燕芬的话,坐在陈老伯旁边的老伴孙阿姨有些激动,她迫不及待地分享起他们的经历和感动。“老伴刚来的时候,身体一侧偏瘫,说话不清楚,还一直流口水,身上好多地方有皮疹,最主要的是情绪不稳定。”说到这里,孙阿姨发出一声叹息,“住进这里后,医护人员每天好几次来查房,药物、理疗、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伴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住院期间,老伴有几次突发脑梗,医生第一时间帮我们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三级医院,更重要的是医生、护士、护工常常过来跟他聊天,都像哄孩子一样逗他开心,安抚他的情绪。”
如今,每天笑容都挂在脸上的陈老伯和刚来时判若两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的医务人员也成了他和老伴两人最坚实的“依靠”。
而对于71岁,家住新华路街道的朱阿姨,这里的医护不仅是“依靠”,更是拯救了她和母亲的“恩人”。
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段时间,朱阿姨总忍不住流泪。当时,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合并精神症状)等多种疾病的90岁老母亲情况恶化,一连几个月都无法正常睡觉。
“有时候睡十分钟就坐起来,有时候甚至刚躺下五分钟就又醒了。”渐渐地,全心全意照顾老母亲的朱阿姨体力和精力开始透支,短短几个月内瘦了十几斤。
朱阿姨心里很清楚,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可联系了几家医院,都因老人的精神症状将他们拒之门外。
痛苦万分之际,朱阿姨的家庭医生帮她联系了中心病房主任陈燕芬,不久就收到了住院通知。
将老人收治入病房后,陈燕芬马上联系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会诊,发挥区域医联体优势,为老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很快控制住了病情。
“我和母亲现在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看到这里的医护人员,就像看到亲人一般温暖。”朱阿姨拉着妈妈的手,眼中闪动着感动的泪光。
另外一间病房内,95岁高龄的汪爷爷正抬手跟护士李增跃打着招呼。李增跃笑着向汪爷爷问好后,便开始清理他臀部的压疮。
用蘸取了抗菌清洗液的棉球轻轻擦拭压疮表面及周围皮肤,清洗完毕再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水分,最后用敷料覆盖伤口,这样的操作,李增跃每天要进行两三次。
看到汪爷爷的压疮逐渐好转,站在一旁的儿子忍不住跟记者讲了起来,“之前我爸爸得了带状疱疹后卧床在家,想不到慢慢地就出现了压疮,情况十分严重,我们家人非常担心。”一次,家人为汪爷爷约了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上门换药,看到汪爷爷的情况,护士推荐他们到病房住院。住院一段时间后,老人的变化让汪爷爷的家人对这里的医护人员心生敬意。
“我爸爸这个压疮味道很大,可护士从来不嫌弃,一天好几次来换药,医生也是每天几次来探望,在他们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爸爸的压疮逐渐好转了。”看着满面红光的老父亲,汪先生眼中满是欣慰。
这些故事,只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内的掠影。近年来,该团队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耕老年慢性共病综合诊疗、心脏康复和慢性伤口护理服务,为社区老年慢病患者提供全流程闭环式管理,逐步形成了“医护-家属-患者”三维协作机制。
“我们就是要以爱心、耐心、细心、精心、热心为原动力,让更多病人在这里感受最贴心的治疗和护理,感受家一般的温暖。”陈燕芬说,让患者安心、舒心永远是他们服务的方向。
撰稿/摄影:赵 立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