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走进社区,讲述了这些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7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近日,第二届长宁区“城市·阅读”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进社区的两场活动先后在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和长宁区图书馆举办,为孩子及家长们讲述城市变迁故事,讲好家风教育之道。
在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新闻晨报社区报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长宁人文风貌记录者姚志康为亲子家庭带来《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主题讲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柴’作为头一件事……”讲座伊始,姚志康借“开门七件事”引出话题,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事一一回顾。从标配“36只脚”到全屋定制、从公用电话到人人手机……姚志康细数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蜂窝煤、粮票、小菜卡、假领子、老虎灶等旧物照片,以及一些地方变化在屏幕上呈现时,许多老人的记忆被勾了起来。“我娘家以前就是在东方明珠那块地方,看到那些老照片真的很熟悉,感觉很好。”市民张阿姨表示,“今天是带孙子来参加讲座的,现在的小朋友对以前的事物了解不多,让他们看看这些以前的东西,了解一些我们城市发展的历史蛮有意义的。”
“自立,亲民,爱国,求真,奉献,创造……”在长宁区图书馆天山总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曾孙陶侃为亲子家庭讲述陶行知先生从自身教育经历中悟出的教育理念与家风故事。“幼时,陶行知曾到学馆求教,因先生正在讲课,他便在雪中一直静候,这让人们看到了陶行知苦学成才的决心和毅力。”讲座中,陶侃通过口述、视频等方式,结合家风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讲述了许多陶行知求学成才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成为了日后陶氏家训中的一部分,影响着一代代后人。陶侃介绍,陶行知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奠定了他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国传统儒学的基础,更确立了他正确的是非判断观、优秀的自学习惯以及善于思考和提问的学习品性。整个讲座中,陶侃还与孩子和家长们进行了双向互动,通过一些小问题拉近与台下观众的距离,让各亲子家庭感受到既诙谐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学生小阮现场听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表示,“自己以后也要用功读书,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小阮的外婆则表示,以前听说过很多陶行知的故事,但今天听过讲座后印象更加深刻,回去也会教育晚辈,向陶行知先生学习。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区文明办联合区文旅局、区教育局举办第二届长宁区“城市·阅读”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活动。活动在暑假期间举办进社区系列;开学后,将举办进校园系列。其间,活动邀请多位教育家、文化大家的后代为青少年讲述名人和阅读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以阅读修身,与文明同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图片来源于长宁区图书馆
撰稿:陈容超、陈秋璇(实习)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