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100%签约 发布时间:2025-10-30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10月29日,华阳路街道长宁路712弄兆丰别墅周边小梁薄板房协议置换项目启动正式签约,令人振奋的是,涉及68证居民的项目首日即实现100%签约,用实打实的成果跑出城市更新“加速度”,更以务实举措,让“心系百姓”的温暖直抵人心。



一本账,

数据之外,是民情的刻度


此次项目涉及的小梁薄板房建造于20世纪50、60年代,梁柱结构薄弱、居住功能不全,不少居民面临“合用厨卫”“上下楼难”的困境。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挑战,区房管局、华阳路街道和征收事务所采用了“专班推进模式”,房管局、街道及居委会、征收事务所、律师团队等组成联合工作组,以“地毯式”入户调查摸清每户情况——小到居民的居住习惯,大到家庭矛盾分歧,都一一记录在册。



68份“一户一档”电子台账,记录的远不止面积与户籍。它们也是民情的活地图:“黄老伯,视力残障,居崇明养老院,需全程代办”……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备注,是“四百”大走访结出的果实。



工作人员将数据转化为带有体温的“红黄绿”三色导航图。绿色顺畅,黄色缓行,红色则意味着需要全力攻坚的特殊点位。


那个红色的标记,为远在崇明的黄老伯而设。一场奔赴上门的服务就此启动。在养老院里,工作人员将政策“翻译”成家常话,一纸委托书,将政府的承诺与社区的诚信紧密相连。“您放心,后面的事,我们帮您跑。”这句承诺,让老人安心更放心。


一把尺,

阳光之下,是无言的公信


公平,是旧改工作最硬的基石,也是最好的融冰剂。



“终于等到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家住168号的王瑜明夫妇在签约现场感慨道。他们在这里居住了25年,家中两套房屋合用厨卫,每天要下7级台阶才能到卫生间,“年纪大了,上下楼越来越不方便,这次置换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王瑜明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在与他沟通时,非常务实,与他一同核算,计算器跳动的数字,与政策条文严丝合缝。后来,王瑜明自己又算了一遍,结果“一分不差”。“政策透亮,我们才放心。”他的话,是所有签约居民的心声。难免有出现僵局的时候,“三户八口人,这点钱怎么安家?”对此,工作组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次次奔赴外区,寻求其姐、弟的理解;团队也直面诉求,打开系统展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电子协议。


精诚所至,坚冰渐融。签约当天,居民坦言:“不是我较劲,是你们的透明,让我服了。我也要为100%出份力,让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一条心,

法理之间,是亲情的归途


在协议置换工作中,家庭矛盾往往需要更细致的调解。对此,前期工作中,工作组坚持“一户一档案、一户一研判”,居委会、征收事务所、律师团队形成“一条心”攻坚合力——不仅算“经济账”,更算“亲情账”,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守护家庭和睦。


在置换工作推进中,两户家庭曾因承租人权益问题陷入僵局,亲情也降温。工作组主动介入,既当“情感纽带”,又做“法律参谋”。


对兄弟家庭,工作组分头沟通唤醒往日温情,再邀请律师依据民法典明晰权益,经过坦诚交流,兄弟俩最终握手言和,感慨“房子是身外物,亲情不能丢”。另一户中,承租人离世后,其父母与女儿因继承权产生分歧。工作组“兵分三路”,分别给予情感疏导与法律指引,多轮调解后,疏离的亲人终于坐在一起达成共识。最终,两户家庭均顺利签约,亲情也得以修复。


一份盼

告别之后,是温暖的抵达


签约,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序章。


签约当天,王瑜明与老伴早已规划好未来:“拿了补偿,在儿子家附近买套小房子,这‘一碗汤的距离’,是我们老两口最大的心愿。”



夕阳西下,弄堂里的居民们自发聚在签约点,分享100%签约的喜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未来:“以后有独用厨房,再也不用挤一起啦”“我还想买在附近,这里生活很方便”……这些话语,勾勒出城市更新的本真意义,让每个居民都能在自己的家园里,过得踏实、活得体面。


“此次置换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多方协同、一心为民的结果。”华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100%签约不是结束,而是大家盼了好久的新生活要开始了。”接下来,工作组还会继续“跑腿”,帮居民把后续服务对接好、落实好。


“不光要让大家住进新家里,更要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就是我们一次次敲开居民家门、走遍每条街巷的意义。”民生工作的温度,藏在“把百姓放在心坎上”的每一句叮嘱、每一件小事里,而这份温度,正是城市发展最足的底气、最暖的底色。



部分图片来源于华阳路街道

撰稿/摄影:李媛媛

编辑:竺嘉茹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