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路街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 发布时间:2025-11-03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近年来,江苏路街道不断深化改革,将“人民满意”的初心使命书写在服务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实践中,持续将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成“最优一公里”。
2022年,江苏路街道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份荣誉成为街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在这里,国企、民企、“小个微”商户汇聚共生,人工智能、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集群渐次成型,江苏路街道正以扎实的行动,将系统谋划转化为基层实践的丰硕成果,让高质量发展的根系深植于优质的营商土壤之中。
迈出“最快一步”
优化基层营商环境,需要的是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江苏路街道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为抓手,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兜底组建”,将头部企业、重点楼宇、小微个体纳入党组织有效覆盖,构建“街区—楼宇(园区)—小区”融合治理范式,打破了园区、街区、社区之间的无形围墙,推动各类资源无缝流动、高效整合。
秉持“时时、事事、处处”的服务理念,江苏路街道联动人社、工商、法律等全链条服务资源,打造了反应迅速、能力全面的“六边形服务小组”,迈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快一步”。依托“四百大走访”“上下楼行动”等常态化机制,服务小组高频次联系、全覆盖走访,精准掌握企业经营动态与发展诉求。街道还根据网格特征与商业布局,选派专业干部、商户党员主理人等担任街区党支部书记,牵头做好宣传推广、规范外摆等“关键小事”。
万黎明,作为江苏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凝新第四党支部书记,正是迈出“最快一步”的坚定践行者。秉持“马上办、帮着办”的工作态度,她在工作中紧密对接大量“小个专”市场主体和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并与“六边形”同事们通过多轮“地毯式”走访,奔走于商户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保障基层营商环境建设有序有效。
“街道依托‘多格合一’机制,由街区书记‘吹哨’,相关部门报到落实,整合力量协调解决问题。”万黎明介绍,宣化路上的一家地产公司曾因注册资金变更流程不明而困扰,了解情况后,其团队迅速“吹哨”,街道营商办专业力量随即精准对接,很快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办理指引和专人定向服务。面对愚园路商家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的诉求,团队引导申通地铁等专业力量加入,通过设置专属停放区、张贴引导标识、定期清理等举措,有效改善了乱停放现象。此外,团队还积极发动餐饮商家设置取餐口、提供免费饮水和优惠餐食,既便利了外卖小哥,也促进了商户与新就业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分众传媒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江苏路街道的“最快一步”体现在关键时刻的鼎力支持。在分众传媒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时,APEC商务卡的申办成为紧要任务。“面对复杂流程,街道企业服务专员主动上门,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从政策解读、材料梳理到流程预审,始终耐心细致、专业高效,极大缩短了办理周期。”分众传媒市场公关部总监来春晓表示,这张卡片为分众出海“抢单”、布局亚太市场按下了“加速键”。
“在人才落户、安居与公租房申请等关键事务上,街道提供的‘绿色通道’和暖心协调,为我们的骨干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此生根发展的信心。”来春晓说,这份在长期互动中积累的深厚信任与独特温度,最终催化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2025年,分众传媒将总部回迁至上海。“在区专班的全程护航下,整个迁移过程高效、顺畅。”
据了解,2023年以来,江苏路街道累计走访联系企业逾5900次,有效解决各类诉求900余条,实现了从企业“需求端”优化政府服务“供给侧”的转变,使企业真切感受到了街区服务的“诚意”与“效率”。
提供“最优方案”
江苏路街道服务约3000家企业主体,其中包括西井科技、嬴彻科技、扩博智能、李宁体育等大型企业,也有大量尚在萌芽期的初创公司和小微个体。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街道坚持既服务好存量企业,也不断吸引青年创业者等增量,努力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为了营造吸引人、留住人的肥沃土壤,江苏路街道深化“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建成党群中心、社区食堂、生境花园等便民配套设施,将教育、医疗、养老、科技等服务渗透到日常场景。“服务企业的过程,也是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过程。”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宁公司落户后,主动提出为辖区内的一线工作者捐赠马甲,这一善举启发了街道,由此催生了“和美街区合伙人”项目,让企业、居民和社区在互助中实现共赢。
据了解,上述项目由江苏路街道百人百企百户组成,依托街道推出的“新”助安居、“新”暖银发、“新”梦添翼、“新”美家园四大实事项目,吸纳辖区热心党员、活力青年、快递小哥、驻区单位、商铺和企业等群体参与,大家共同分享社区治理“金点子”,为实事项目注入了强大动力。
“最优方案”有时并非宏大的政策工程,而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支点。愚园路上创新打造的“故事商店”公益性共创载体,便是一个生动缩影。这个由区政府调拨、江苏路街道与社会组织合作运营的微小空间,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梦想孵化的“轻巧”起步机会和线下实体试验田。
“故事商店为线上品牌提供了珍贵的线下试验空间。许多入驻品牌能直接接触顾客,获得更清晰的市场认知,这对他们是全新的尝试。”故事商店常驻店主张洁分享道,很多艺术家反馈,这里成了他们开店的第一站,之后收到了来自更多平台的邀请。“艺术家们的创作与街区故事融合,既激活了街区,为创业者创造了机会,也把街区活力辐射到全国。”
畅通“最后一米”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在于打通宏观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在于实现微观层面资源链接的“最后一米”。作为桥梁纽带,江苏路街道积极整合资源,主动搭建平台,通过主题沙龙、共创市集等多元形式,打造了“智荟愚园”“上海硅巷科创实验室”“愚园创投沙龙”“愚园新市”等营商活动品牌,加强了“政企、企企、商居”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在助力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进程中,江苏路街道陪伴企业从萌芽走向繁茂,西井科技便是一个生动例证。据西井科技高级副总裁张波介绍,面对人才落户难等问题,街道主动作为,将服务精准送达“最后一米”,积极帮助解决人才的核心关切,“在公租房申请、员工落户等方面,街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措施,稳住了西井最早的研发团队,让年轻创业者安心扎根。”
当西井科技从20人的团队壮大为700人的规模,业务从研发端迈向全球化落地时,江苏路街道的服务也在同步延伸。针对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欧盟认证等难题,街道主动搭建跨企业交流平台,帮助西井与区域内同行共享经验、互通资源,推动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如今,西井科技也已从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共建者,公司发起“科创补给站”,将自身在出海、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小微企业。
目前,江苏路街道辖区内已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市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钱学森旧居、“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航天科技小屋连点成线,“党建红”与“科技蓝”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企业在成长,对我们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践行初心使命和服务市场主体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当前要破解的新课题。”江苏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最快一步”响应企业需求,“最优方案”提供精准服务,“最后一米”畅通发展循环……江苏路街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在这片梧桐掩映的热土上,政企同心、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幅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图片来源于江苏路街道
撰稿:李妍蕾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