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金制”激活“钱袋子”,长宁这个曾被物业弃管的老小区蝶变焕新 发布时间:2025-11-14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清晨的阳光洒进恒力公寓,深秋的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保洁员推着清洁车仔细擦拭着单元门玻璃,几位老人坐在翻新的文化广场长椅上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修剪齐整的绿篱间玩闹嬉戏——谁能想到,这个美丽温馨的小区,十年前竟遭遇开发商卷款跑路、维修资金蒸发、物业仓皇撤场的困境……


曾经垃圾堆积、设施破损、邻里矛盾频发,小区陷入无序自管的泥潭;如今,这里不仅有亮眼的“颜值”,更有账上沉淀的100万公共资金结余,成为周边不少小区艳羡的治理标杆。这场从濒临瘫痪到焕发新生的华丽逆袭,诉说着一场由“酬金制”掀起的治理蝶变。



“酬金制”握稳“钱袋子”,每一分钱都花在业主心坎上


“以前小区乱得没人管,物业费交得不明不白,遇事找物业总被推诿;现在不一样了,每笔开销都公示得清清楚楚,住着踏实!”谈及小区的变化,业主李阿姨看着公告栏里的《物业收支对账表》,语气里满是认可。


“酬金制”赋予恒力公寓的,首先是前所未有的财务透明与绝对掌控力。小区业委会每年固定支付物业团队酬金,同时让业主真正握稳社区的“钱袋子”,一举掌握了核心的人事权与财权,筑起了可持续治理的基石。


东镇居民区党总支与恒力公寓业委会共同商议“酬金制”相关事宜


此前,这个建于1998年的商品房小区住宅物业费仅1.95元/㎡/月、商业3元/㎡/月,虽多次微调至如今的住宅2.34元/㎡/月、商业4.71元/㎡/月,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仍堪称“良心价”。物业费虽低,小区业委会却在实行“酬金制”后,通过高效的资产管理,盘活了每一寸资源。最生动的案例莫过于闲置车位的“掘金术”:业委会敏锐捕捉到周边企业的停车需求,果断将白天闲置的业主车位以约每月1200元的价格对外出租。这笔看似不大的收入,在精细化管理下涓滴成河,悉数注入由业委会与物业共管的专项账户。在业委会建立的“共管账户+双签制度”的资金安全体系下,每一笔支出都必须经过业委会审批,资金流向全程阳光透明,业主随时可查,安心又贴心。


钱有了,更要花在刀刃上。业委会没有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聚焦业主最迫切的日常所需,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并斥资购置了专业的割草机、管道疏通设备,建立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区共享工具库”,连周边社区都常来借用。


面对物业费拖欠这一社区顽疾,恒力公寓亮出了“拖欠必起诉”的硬核态度。在判决文书网上,清晰记录着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案例。这份刚性,确保了管理运作的“血液”畅通无阻,也守护了全体守规业主的公平权益,真正实现了“钱为业主用,用出高效能”。


“酬金制”焐热“服务心”,物业从“过客”变“家人”


“小宋,我家厨房下水道堵了,能不能帮忙看看?”中午时分,业主张大爷站在单元门口,对着巡逻的保安宋师傅喊道。宋师傅爽快答应:“张叔您稍等,我这就去工具库拿疏通机!”不到半小时,堵塞的下水道就恢复畅通。这样的场景,在恒力公寓每天都在上演——“酬金制”在恒力公寓的成功,并非简单的“花钱买服务”,其精髓在于构建了业委会与物业团队之间基于共同目标的“伙伴共生”关系,让服务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上心”。


小区业委会主任毛振民是上海交大的老师,他以严谨的学术思维与满腔的社区情怀,和业委会团队精心设计了一整套规范运作体系,确保小区这部机器精准运行。在“酬金制”及与之相配套的社区运作体系下,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物业人员身上——他们的劳动合同直接与小区签订,薪酬由小区共管账户支付,考核权牢牢握在业委会手中。这意味着,物业人员不再是遥远物业公司派来的“过客”,而是由小区直接聘用、考核、支付薪酬的“自己人”,是“小区养着的人”。


身份认同的转变,催生了工作动力和归属感。保安师傅们完成本职巡逻后,会主动拿起工具清理公共绿地的杂草;保洁员看到业主晾晒的衣物,会贴心提醒“下午可能有雨,记得早点收”;物业接到维修需求,无论大小,都会在24小时内响应,常备常用零件上门处理。


物业工作人员时刻响应维修


恒力公寓业委会除了提高基础薪酬,还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每季度开展“服务之星”评选,获奖员工可获现金奖励;年底根据业主满意度测评,对物业经理及核心团队发放额外奖金。这种“物质保障+精神归属”的双重激励,激活了服务团队的潜能,让服务品质实现质的飞跃——业委会与物业之间,不再是相互掣肘的“猫鼠游戏”,而是目标一致、协同作战的共同体。“我们年终考核优秀还能拿奖金。这儿就像家一样,肯定要用心护着!”宋师傅边维修公共健身器材边说,脸上满是自豪。


“酬金制”织密“民生网”,“问题小区”变身零诉温馨家园


傍晚的恒力公寓,文化广场成了最热闹的“社区会客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在滑梯旁追逐嬉戏,保安师傅不时提醒注意安全;年轻业主则在健身器材区锻炼,偶尔和路过的邻里打招呼——这幅充满烟火气的和谐画面,正是“酬金制”下治理效能转化为民生温度的生动写照。



“以前停车难到下班就得抢,现在250元/月的包月费,比周边便宜一半多,还不用抢车位,太省心了!”车主陈先生笑着说。这笔看得见的实惠,源于业委会将公共收益精准反哺居民的智慧——除了停车优惠,小区公共收益还用于翻新文化广场、更换老化路灯、升级监控设备,每一项投入都瞄准业主最迫切的需求。



更让人心头一暖的是那些润物无声的服务升级:物业团队专门建立“业主需求台账”,对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业主重点关注,定期上门走访,帮忙代买生活用品、代扔垃圾;遇到极端天气,提前在业主群提醒关好门窗、注意出行安全……这种“想在前头、做在细处”的主动服务意识,让居民感受到了切实的关怀。谁能想到,这个如今邻里和睦的小区,曾经因12345投诉量占据新华路街道总量1/3,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而现在,投诉记录几乎清零,业主们从曾经的质疑者,变成了逢人就夸的“宣传员”。“以前总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现在小区环境好、服务好,大家心情也舒畅,邻里间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小区居民王阿姨说,她现在还主动加入了小区志愿者队伍,帮忙维护公共秩序。


从陷入困境到成为治理典范,恒力公寓的升级之路,是“人给力”与“机制正确”共同作用的生动实践。“酬金制”这把钥匙,以财权归位守住了业主的“钱袋子”,用身份重构让物业从“过客”变“家人”,靠精准反哺把治理效能转化为民生温度,最终在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多元共治的框架下,让这个128户的老小区,蜕变成了居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家园。



眼下,小区草坪上刚修好的亭子,正是社区治理活力的新注脚——此前不少居民提议改造原本的旧木亭,业委会迅速响应,半个月就征集到多条满是诚意的建议:有人纠结材质选木质还是结实的亚克力,有人提议刷环保漆、设置休憩桌椅、加便民饮水台,孩子们还手绘了带秋千的设计图……最终,一座以钢架为结构、亚克力板做防雨顶的新亭落成,兼顾美观与实用。启用当天,不少居民特意下楼参观打卡,手指抚过那些熟悉的设计细节,言谈之间洋溢着对这份“集体智慧”的自豪。如今,这里已成为居民休憩交流的新聚点,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共建共享的力量,也让社区的美好生活始终处在不断更新的“进行时”。


记者手记》》


走访恒力公寓时,最动人的不只是洁净的楼道、盈余的账户,而是业主谈及社区时眼里的光——是李阿姨翻看着收支表的踏实,是宋师傅维修公共健身器材时的认真,也是居民们共议凉亭改造方案时的热络……


曾被物业弃管的老小区,如今成了治理标杆,“酬金制”无疑是关键抓手。它用“共管账户”守住了业主的钱袋子,让每一笔支出都经得起审视;用“直接聘用”重塑了物业的身份,让服务从“应付”变“上心”;更用“精准反哺”凝聚了人心,让公共收益真正滋养每一位居民。“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恒力公寓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恒力公寓实践证明,社区治理从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也无关体量大小。只要找对机制、用对方法,让居民更积极地行使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成为家园的主人,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每个社区细胞都焕发蓬勃生机。这或许就是恒力公寓转变背后,最值得借鉴的深层密码。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