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老”变“享老”!这个社区为老人筑起“认知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如今,如何守护老年人的认知健康,已成为社区关怀的重要课题。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指导开展了老年认知障碍高危人群健康干预试点项目。自今年8月26日起,上海家扶公益发展中心便组建专业团队,将新泾镇北虹居民区作为长宁区试点,正式启动相关服务,通过园艺、声景、健康膳食、手工互动等贴近老年人生活的多元非药物干预形式,为社区长者搭建起认知健康促进平台。


11月19日,随着“记忆整合与同辈联结——记忆留声手作与小组回顾”主题活动的完成,持续近三个月的试点项目圆满收官。其间,项目累计服务22位社区认知障碍高危及轻度受损老人,更重要的是,此次试点以社区为前沿,构建起“筛查摸底—专业干预—同辈支持”的基层认知防护模式,为社区推广认知障碍预防服务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图片


在老年认知障碍的防控体系中,预防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将干预的关口从医院门诊前移到居民熟悉的社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举措。”项目负责人、上海家扶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晴暄介绍,项目启动前,专业团队在北虹居民区进行了前期科学筛查,从普通老年居民中初步识别出认知下降风险较高的群体,并邀请他们自愿参与。“我们的目标不是在问题严重后才介入,而是希望在社区层面构建起第一道‘防线’,通过非药物的友好方式,延缓或避免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16次系列活动,项目为老人们带来了包含手部运动操、园艺疗法、怀旧疗法、认知训练与主题手作在内的多元化课程。这些活动看似是丰富的文娱生活,实则每一环节都针对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不同认知维度进行锻炼,旨在将认知健康的理念与方法自然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图片


“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是干预的黄金窗口期,而基层社区最贴近老人生活,能第一时间实现早筛查、早识别,再依托专业服务实现早干预,”刘晴暄指出,本次试点地采用非药物多维整合干预模式,由医院社工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服务团队,为老人量身定制活动方案。从“每周一次”到“每周两次”的频次优化,促使干预效果更为持续和深化。


图片


“又能动手,又能动脑,我们都很喜欢!”73岁的郭阿姨全程参与了活动,她笑着分享道,活动不仅让她学到实用的健康知识,更让她找到了归属感,避免“与社会脱节”。这种将专业干预社区化、生活化的模式,显著提高了老人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也正是营造“认知友好型社区”的核心所在。


图片


新泾镇北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曹捷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居民区老龄化程度较高,65岁以上老人约占三分之二,对认知障碍的早期预防有着天然且迫切的需求,这个项目在社区落地,也是看中了社区作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阵地优势。”他观察到,参与活动的老人不仅认知功能得到了锻炼,精神面貌和社交意愿也明显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家庭与社区的潜在照护压力。


图片


如今,源自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手部运动操,已成为北虹居民区的老人们日常做的“健康操”;而老人家中摆放的记忆留声机和各式手工作品,也成为这段温暖时光的生动见证。我们期待,让更多老人在自己熟悉的街坊邻里间,就能享受到专业且温馨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养老”变“享老”。


图片



图片来源于新泾镇

撰稿:季佳佳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