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买汰烧”,长宁版“小巷人家”用烟火气温暖每一位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5-11-25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一把青菜、一碟本帮菜,一张沪语卡片,搭建起心与心的桥梁,让社区“常客”变“家人”。近日,一场名为“小巷人家”上海阿姨的“买汰烧”行动,在虹桥街道第二网格的街巷里温暖上演,助力街区的“暖新”行动持续升温。


“这块五花肉肥瘦相间,烧出来口感好。”沈阿姨边说边将称好的五花肉装进环保袋,一旁的邵阿姨则对着青菜反复比对:“嫩叶子多、菜梗少的才适合清炒。”晨光熹微,沈阿姨和邵阿姨便早早赶往菜场、超市,精心挑选新鲜的肉类和时令蔬菜。


从菜场到社区共享厨房,两位上海阿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邵阿姨手持锅铲翻动油爆虾,金黄的虾壳在高温中蜷曲发亮;沈阿姨将秘制酱汁淋在红烧肉上,琥珀色的光泽瞬间在肉块间流淌。


经过四小时的精心准备,油爆虾、四喜烤麸、上海沙拉等本帮菜摆满长桌,每道菜旁都配有手写沪语菜单。“希望快递员们不仅吃饱,更能读懂上海味道。”邵阿姨擦拭着额角的汗水笑道。


小巷人家


伴随着饭菜香气飘散,顺丰快递员、菜鸟驿站工作人员、周边商户陆续赶来。大家围坐一桌,一边品尝地道的上海本帮菜,一边分享各自的家乡故事与职业日常。从快递员讲述穿梭街巷的所见所闻,到商户们畅谈生意里的酸甜苦辣,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消散。


“侬好”“谢谢侬”的沪语教学声,成为午餐时分最动人的背景音。大家在品尝美食的间隙,举着印有“路上慢点”“生意兴隆”等词汇的卡牌互相学习。



“原来‘侬饭吃过伐’是问吃饭没!”来自安徽的快递员小王用刚学会的短语,兴奋地与同伴练习。这场语言互动不仅让新就业群体触摸到海派文化脉搏,更让“上海阿姨”与“新上海人”的心贴得更近。


这场“Link·街区共生”行动,源于三个月前的“小巷人家”社区共识会。当时,二十余位居民与商户代表围坐讨论,最终形成“拿手菜”与“心愿菜”双向清单:阿姨们亮出家传本帮菜谱,快递员们也写下想吃的菜名。而街区书记则协调餐饮商户提供共享厨房,居民区书记通过线上招募组建“买汰烧”志愿队,共同搭建起这场跨越年龄与职业的温暖对话。



当烟火气升腾为治理智慧,当“买汰烧”化作情感纽带,虹桥街道第二网格让新就业群体不仅尝到地道的上海味道,更在烟火气中感受浓浓的邻里温情。“真正的街区共生,是让每个身影都能找到归属,让每份善意都能生根发芽。”虹桥街道第二网格方面表示。



图片来源于虹桥街道

撰稿:朱文轩

编辑:毕扬静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