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夜门诊”13年,这位律师用心为居民点亮一盏灯…… 发布时间:2025-11-26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社区是一个“小社会”,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家庭问题等生活琐事总是与每位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11月26日,“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长宁直播访谈特邀上海信昌律师事务所主任蒋振伟做客直播间,分享了他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助力社区文明共治的故事。


【本期嘉宾】

上海信昌律师事务所主任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蒋振伟



蒋振伟长期为社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有着过硬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访谈中,他从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讲述了他十多年来在“法律夜门诊”为民解忧的经历和感悟……


每当要向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蒋振伟通常会说自己是一个集民商事业务与公益法律服务于一身的律师,“因为公益法律服务其实贯穿了我整个律师执业生涯。”



13年前,当蒋振伟还是个刚毕业两年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就报名参加了“法律服务进社区”项目,而这个项目,就是如今为人熟知的周家桥街道杨家宅居民区“法律夜门诊”。“法律夜门诊”顾名思义,是帮老百姓,特别是老旧居民区里的百姓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门诊”,包括了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纠纷调解等,开办至今13载,累计接待咨询居民2000余人次,化解多起基层的纠纷问题,涉及婚姻、继承、劳动争议、人身损害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13年来,蒋振伟会在每个月的20日晚上六点半,来到社区帮助居民解答法律问题。久而久之,蒋振伟觉得,做公益法律服务已经成为了他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就算再忙,他也会留一点时间来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他认为,律师本来就是一个处理争端、化解社会矛盾的职业,也像一个大夫坐堂“问诊”,所以,“我们也都乐于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在蒋振伟看来,之所以选择老旧居民区去做法律服务,是因为老式居民区有三大痛点:弱势群体集中、经济条件有限、法律需求迫切。“老旧居民区里很多居民尚缺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实力,但法律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主要是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蒋振伟说。



在这些年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稳定的公益服务中,蒋振伟尽其所能地发挥专业作用。


为了真正帮居民解决问题,蒋振伟不仅坐堂“问诊”,还时常“出诊”。有一次,孙女士在菜市场买菜,由于场内地面潮湿,她在行走过程中不慎滑倒,股骨因此受伤。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孙女士向“法律夜门诊”寻求帮助。蒋振伟在初步了解了案情后,到菜市场实地考察,发现场地的确湿滑,没有防滑措施和警示标志,菜市场管理者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应在其责任范围内承担对孙女士的赔偿责任。同时,蒋振伟也提醒孙女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谨慎注意,并对自身摔伤负有部分责任。之后,蒋振伟陪同孙女士再度与菜市场管理方协商,厘清案情及双方责任,并摆出相应的法律依据,帮孙女士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一直以来,蒋振伟始终秉承着“劝你不要打官司的律师才是好律师”的宗旨,正面积极地给居民明确的法律意见和处置方案,而结果也总能让居民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收益。时间久了,“法律夜门诊”不仅慢慢成了杨家宅居民区的品牌,口口相传,连附近小区的居民也都慕名而来“求医问药”,“法律夜门诊”已成为了周家桥街道乃至长宁区的“民心、实事”项目。冬去春来,岁月往复,蒋振伟甚至成了阿姨爷叔们口中的“主心骨”、心里的“自家人”,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法律建议总是更容易被接纳,处理的许多矛盾纠纷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化解。


“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应当是接地气的,服务于老百姓的”,他始终觉得,“法律夜门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持续助力社区文明共治的项目,既有实践意义,也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蒋振伟说:“尽管生活中会有烦恼和困扰,但当人们晚上回家,夜晚的万家灯火中,永远有一盏是‘夜门诊’为人们点亮的!”


“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长宁直播间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长宁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直播间通过对话访谈,展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感悟,传递真善美,传播文明风尚。截至目前,已有29位嘉宾走进直播间进行分享。



资料来源于区文明办

撰稿:陈容超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