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中国式民主“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越来越多“好声音”化作“金果子”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

2025年4月29日出版的《解放日报》特刊第8版刊登了题为《中国式民主“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越来越多“好声音”化作“金果子”》的专版报道。

一、透过“小窗口”感知“大气象”

截至目前,全国人大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103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776条,其中351条已经被采纳,征询意见46586人次

上海人大深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动”,从“首提地”开启,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开枝散叶,如今已扩展至36个

最近,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又多了一个“民意直通车”——首批国家网信办网络立法联系点。

4月23日,古北市民中心网络立法联系点召开联系点建设专题推进会,并举办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立法征询会。当天,一场普法集市在古北市民公园绿地同步开展,向群众普及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立法征询、普法宣传、基层协商……这是古北市民中心的“日常”。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今年以来,古北市民中心已迎来99批次1664人次实地考察。来这里参观的中外考察团无不感叹,透过这扇“小窗口”,能够感知中国式民主的“大气象”。

从“首提地”发轫,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不断开花结果。从开门立法到社区治理,从基层协商到人民建议,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这一重大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融入人民城市建设各方面,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二、架起汇聚民智“彩虹桥”

在古北市民中心的展示厅,最抢眼的就是一面“法条墙”,记录着首提地征询过的法律法规。居民们说,“看到自己提的建议意见变成了法条里的一句话、一个词,很高兴”。

其中一个案例被反复提起。2022年11月,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开展立法征询会,一位老师说,上海市盲童学校虹桥路出口周边的盲道设计不规范,盲童学生过街很不安全,建议在相关路段加装过街音响提示、盲文提示等装置。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被写入正式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实施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也明确要求城市主干道安装过街音响。没过多久,过街提示设备就在虹桥路率先试点落地,盲童过街不用再为安全担忧。

这部法规的故事还在“未完待续”。今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联动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就这份指引开展意见征询。4月22日,指引专场征询会在上海市盲童学校举行,不仅邀请了专家人士,还请来长宁区聋人协会、盲童学校等残障人士代表参加,大家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调查、磋商、检察建议、跟进监督等内容献良策。

“这场专场征询回应社会关切,将参与立法链条延伸至立法后,以法治架起无‘碍’桥梁。”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凯说,立法直通车架起一座汇聚民智的“彩虹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机会参与立法,让每一部立法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人大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103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776条,其中351条已经被采纳,征询意见46586人次。

“首提地”的民主实践正在不断延伸。距离古北市民中心不到50米,去年1月新设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协商议事、专题座谈、浦江纵横大讲堂、考察团交流……截至4月20日,在这个实践点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32场次,走进实践点的各级政协委员达2681人次,参与活动的界别(基层)群众4313人次,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060条。

三、构建全方位民意矩阵

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需要将民主的“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形成机制健全、程序合理、链条完整的工作闭环体系,促进民主参与更加有序。

上海人大深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动”,从“首提地”开启,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开枝散叶,如今已扩展至36个,同时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将听取意见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构成了覆盖全市16个区的民意矩阵。

上海政协也在积极探索政协“站、室、点”平台载体建设,探索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有序参与基层协商模式,建起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358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564个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架起一座座民意连心桥。

松江区小昆山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在居民区楼道里推出“板凳议事堂”,结合委员分片履职机制,让委员们定期深入片区、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在一线收集社情民意。工作站人员说,“板凳议事堂”1.0版本让大家有地方坐着“嘎讪胡”,2.0版本将各种资源导入社区,3.0版本则打破社区边界,撬动“墙外”资源,对接“墙内”需求,传递更多温暖和正能量。

在闵行,通过376个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站,更多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正转化为“法言法语”。《上海市种子条例(草案)》立法意见征询期间,闵行区浦江镇汇中村立法联系采集站采集员张仁娟带着村民们走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参观农作物,了解优质种子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建议为条例的出台提供了宝贵意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