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外籍人士为提升上海软实力提出这些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6日


 

日前,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在长宁举办了两场“城市软实力”座谈会,邀请13名外籍医生和8名外籍教师围绕工作生活等方面开展座谈。外籍人士们表示,他们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也与上海一同成长。

 

“我和家人现在都不愿意离开这里”

 

2月22日,在长宁工作的13位外籍医生齐聚于上海和睦家医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及在上海感受到的城市软实力——城市精神与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已深深融入上海的发展史、奋斗史。

 

作为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来自和睦家医院的Ashishi Maskay医生首先发言,将整个座谈带入高潮。

 

18年前,骨科医生Ashishi Maskay从尼泊尔来到上海,也将生命融入了上海。他创建了以外籍友人为主体的无偿献血志愿团队“bloodline——血缘”,个人也献血25次之多。“这个城市给了我很多温暖,如今就是我的家,我很幸福能与她血脉相连。”Ashishi Maskay说。

 

一句话引起了同在和睦家医院工作的Melissa Gronemeyer的共鸣:“在这里工作是温暖的,生活是幸福的,医生和病人都有更多的选择。”

 

13位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医生畅谈着,有的甚至用熟练的汉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了上海,在这里慢慢生活,慢慢成了‘上海通’,这很有趣!”上海生命树医疗美容门诊部的赵康完医生说道。

 

而上海申德医院的Michelle Okano Anzanello医生则表示自己马上要续签工作合同,孩子也开始学习中文了,在上海的两年半里处处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便捷、人们的友好,所以想继续在这里生活工作下去。

 

“我和家人现在都不愿意离开这里,如果要说什么是城市软实力,上海的友好、安全、活力,就是最具魅力的地方。”来自上海蓝阳口腔门诊部的Marie Mathilde Costa医生这样说道。

 

“软实力好比一座城市的‘个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13位外籍医生纷纷表示,在他们眼中,医疗健康的成就正是上海软实力最有力的体现。

 

要培养学生的“软实力”

 

“我已经在上海生活了7年,我喜欢在这座城市教书,在我的课堂里,很少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而是希望通过有趣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软实力’。”在2月24日召开的外籍教师座谈会上,来自加拿大的Andrew Mcgillivray这样说。在他看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要格外重视孩子们的“软实力”。

 

目前在市三女中担任英语老师的Alan Smith来到上海快10年,“第一天来到上海,我还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不过接下来的生活,上海给了我惊喜。我感受到了上海文化、艺术、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很高兴能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一起成长。”

 

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Alan Smith表示,希望培养学生们公共演讲的能力,在掌握语法词汇之外,能够更加大胆并且流畅地表达自己,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将一生受用。

 

Max Duroseau是一名非裔美籍教师,他说,上海的开放和包容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上海文化和历史,这对我们的职业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无论在上海生活的时间长短,交谈中外籍教师们都表示,他们感受到了上海优质的教育环境,上海的快速发展以及包容的姿态。

 

教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宁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聚焦学生学习上,长宁以“全职外教进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用政府买单、区域统筹的方式,为学校聘请全职外教。目前外教已覆盖全部小学、90%的初中和部分高中,普惠全区学生。同时,长宁还成立“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吸纳区域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展核心校交流,进行信息沟通、主题研讨、课程合作、互访参观、跟岗锻炼,推进联盟核心学校间的高位沟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