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青医疗队助推甘德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通过省级验收挂牌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0日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卫健委关于提升县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要求,上海援青医疗队通过专家驻点、技术培训、资源协调等全方位赋能,全面推进甘德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5月29日,“五大中心”全部通过省级验收挂牌,标志着甘德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迈入新阶段,将构建覆盖县域、辐射基层的快速救治网络,显著提升服务能力、降低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为高原群众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胸痛中心让心梗患者重接“生命线”
2023年8月,依托于“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正式成立甘德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组建以孙承功院长为主任的胸痛中心救治委员会,全面梳理和重建胸痛患者就诊和急救流程。县医院一方面选送医护骨干至上海市同仁医院以及青海省心血管专科医院进修,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借助上海援建资金,构建甘德县域“心电一张网”,覆盖六乡一镇,心电图可以技师传输到上海,由上海专家出具心电图报告,从而快速识别诊断胸痛患者。再次,基于区域协调同救治体系的概念,县医院与果洛州人民医院、青海省心血管专科医院签订“联合救治协议”,提升区域胸痛救治能力,构建高效、规范的胸痛救治体系,铸就护佑生命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胸痛中心共接诊胸痛患者66例,其中高危胸痛患者8例,其中STEMI5例,完成院内溶栓3例。所有急性胸痛患者到院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诊断,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检测,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2025年5月29日通过省级专家验收评审,获评“青海省二级胸痛中心”。
创伤中心让重伤员患者“绝处逢生”
援青医疗队给县医院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救治理念,优化了创伤救治机制,确保严重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援青医疗队指导甘德县人民医院完善了心电图、X线、CT、B超等救治流程,制定了详细的创伤诊疗流程图。他们与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紧密合作,构建了高效顺畅的绿色救治通道,实现了患者在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开展抢救工作,10分钟内完成标本采集的目标。此外,援青医疗队积极参与手术和清创缝合等工作,成功实现了县域创伤患者的“黄金1小时”救治目标。创伤中心成立以来,甘德县人民医院已接诊600余例创伤患者,完成各类清创缝合及手术操作400余例。2025年5月29日,甘德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通过省级专家验收,荣获“青海省一级创伤中心”称号,这不仅是甘德县人民医院的荣誉,更是对援青医疗队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最好肯定。
卒中中心让脑梗患者“重获新生”
高原地区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但甘德县过去因缺乏标准化救治体系,许多患者错失静脉溶栓时间窗。2024年3月起,孙承功院长带领上海援青团队启动卒中中心建设,历经1年多时间的攻坚,在2025年5月10日通过省级专家验收评审,获评“青海省一级卒中中心”。这标志着甘德县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再上新台阶。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化“黄金时间窗”救治流程、搭建远程协作平台,30分钟内完成各项抽血化验检查及头颅CT检查,卒中静脉溶栓效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卒中中心接诊高血压患者约150例,各类脑血管疾患40余例(包括缺血性卒中患者9例、出血性卒中患者4例)。
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让高危母婴按下“生命重启键”
上海援青专家带领当地医护团队,制定工作流程及抢救应急方案,配备无创呼吸机、除颤仪、多普勒超声机、心电监护仪、新生儿辐射台、电动产床及相关抢救药品。救治中心医护人员做到掌握新生儿复苏救治基本技能,院内提供快速医疗、护理、检验、检查等服务能力,开展床旁B超、脐静脉置管等技术,保证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具有跨区域转运能力,实现孕产妇-新生儿全链条急救,显著降低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截至目前,医院分娩250余人,其中危重孕产妇50人次,成功开展剖宫产手术2例、产钳术1例,成功救治严重产后出血产妇及宫外孕腹腔内大出血患者数例。救治患儿最低体重为1900g,约31周早产患儿。
甘德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的挂牌运行,是甘德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甘德县人民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后,甘德县人民医院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深化多学科协作,推动“五大中心”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县域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