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大委办局联合发文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4日

近日,上海市卫健委、市中管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7方面重点任务,18条政策措施,19项考核评价指标,提出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实现8个“全覆盖”。

区级公立中医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上全覆盖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

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社区中医药优质服务提供全覆盖

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全覆盖

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全覆盖

一、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发挥公立中医医院龙头作用

100%的区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为二级甲等及以上中医医院。

有条件的区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均应设置中医科。

全市公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数增长率不低于10%

 

2.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

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025年,3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规范设置中医阁。建设不少于150家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3.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和品牌化发展。

保障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二、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4.加强区级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区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每个区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推进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鼓励综合、专科医院创建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

 

5.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能力

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不低于35%;中药饮片处方占总处方比例达到5%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不低于10%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不少于820项中医医疗技术、开设中医特色专病(专科)。

打造50个社区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品牌;鼓励在基层开设名中医工作室(站)。

 

6.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和中医康复服务

制订慢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及妇幼人群等系列中医药特色治未病服务技术包。

2025年,70%的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90%的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或中医康复专业。

 

7.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每个家庭医生团队均配置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医师。

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

 

三、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8.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

实施基层优秀人才提升计划,培养一批能看病、看好病的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打造家门口“带不走”的好中医。

建设基层中医药实践推广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西学中人员。

 

9.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使用途径

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流动途径,持续引导优质中医资源柔性流动。

2025年,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79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超过25%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100%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四、强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10.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

每区建设1个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中心。

 

11.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和考核力度

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广1060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为每个区培训至少15名区级师资,每人掌握8类以上中医医疗技术。

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中心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1045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820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熟练开展46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

推进中医药在青少年近视眼干预中的使用。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

12.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和质量监管

完善基层中医药管理架构,发挥上海社区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治未病中心、上海市中医质控中心等中心作用。

 

13.加快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实现居民就诊信息电子化记录和手机APP查询;推进“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实现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

建立本市中医药服务监测统计制度。

做实“中药安心达”数字化场景应用,强化中药饮片代煎配送及试点饮片全流程追溯。

2025年,实现区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互通和共享。

 

六、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文化建设

14.广泛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

试点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进校园”范式。

依托区级机构设置中医健康宣教基地或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构筑区域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新“地标”。

挖掘中医药元素,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街镇和中医药文化品牌项目。

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鼓励中医药医务人员、科研人员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

 

七、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改革

15.推进“区域+专科”四大中医医联体建设

中医医联体631”中医优势病种推广:在市级三级医院推广不少于6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二级中医医院推广不少于3个中医优势病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不少于1个中医特色专病门诊。

打造市级专科专病资源全要素下沉的“一区一品牌”重点基地。

 

16.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在全市16个区多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审工作的基础上,以评促建,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17.加大医保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支持

试点一批中医特色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改革。

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18.完善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创新地方中医药发展成效评价机制。

按有关文件落实“两个允许”,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服务供给提升的绩效分配机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