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之芦根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7日
在全国大多数池塘、河泽、湖泊边野生着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随风飘逸,这植物便是芦苇,芦苇的根茎便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芦根。
芦根之药名
芦根的应用很早在《诗经·卫风》中就有“一苇航之”的记载,而在《诗经·秦风·蒹葭》中名之蒹葭,有诗描写“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描写秋季芦苇干燥泛黄,白色芦花低垂,成为萧瑟秋季的象征。因此,其名称包括了两类:用于药名的芦茅根、苇根,作为植物名的芦苇、蒹葭、蒲苇。其中 “芦”“苇”“蒹”“葭”各自所表达的用途或选用时期不同。
1.芦苇:反映了芦苇不同的生长状态。《玉篇·艸部》云“芦,苇未秀者为芦”,即未开花结穗的芦苇称为“芦”;《淮南子·修务》高诱注“未秀曰芦,已秀曰苇”,即已开花结穗的芦苇称为“苇”。芦,从艸从户,苇,从艸从韦,户为房舍门舍,韦为编织用的线,古时将风干的芦苇用于筑造房舍或编织房帘门帘,故得“芦苇”之名。
2.蒹葭:更多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实际上也是反映了芦苇的生长特性。《说文解字·艸部》“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蒹为荻(雚),葭为芦苇,指刚生未开花的荻与芦苇,后两者并称泛指芦苇。
3.蒲:说明了芦苇的生长环境与水有关。《说文解字·艸部》:“蒲,水艸也。可以作席。从艸,浦声。”《吕氏春秋·本味》高诱注:“浦,滨也。”芦苇生于池泽。
芦苇之食用
芦苇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东汉末年的《名医别录》,但其在生活中的使用则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用于织席、建屋、编筏、制笛、做衣以及储备物资等。当然其叶被用于饮食,如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芦芽即芦苇的嫩芽,也叫芦笋,是当时的时鲜。
芦根目前被国家列入药食两用品,无论鲜品还是干品皆可作为食用,其中鲜品可以用于时蔬以外,更多的则是作为饮料的原料,尤其是夏季凉茶。兹介绍一款以芦根为主的凉茶——二鲜饮。
鲜芦根50克,鲜竹叶30克,洗净阴干,加入净水600毫升,文火煎煮20分钟后倒出药液,放入冰糖10克(可不加),溶化后冷却静置,即可饮用。具有清泻肺胃、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肺胃热盛的人群,主症口干、烦躁、口臭、干咳、胃脘嘈杂、舌红少苔。
芦根之药用
芦根药用根茎,质地中空,味甘性寒,归于肺胃经,作用特点可以概括为“清润通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用:
1.清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外感发热,高热不退、口干不已、烦躁不安,以及头面部发热、目赤干痛,治疗上应清解热邪、生津止渴。芦柑甘寒,既能清热又能生津,并能利尿以引热下行。可以单用,鲜品50~100克,煎汤饮用,亦可配伍生石膏、淡竹叶、白茅根等通用。
2.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肺热壅盛出现咳嗽、咯痰不畅、色黄质粘、口干,甚或伴有发热,或热毒壅肺出现高热胸痛、咯痰腥臭的肺痈,芦根为要药。其性寒而归于肺经,质地中空,善于通利,有较好的清解肺热而止咳,并能清肺排脓而治疗肺痈。孙思邈有一著名的治疗肺痈的名方“千金苇茎汤”,苇茎即为芦根,临床对于肺脓疡(即肺痈)用之有效。芦根的这一功用目前较多地应用于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的治疗。
3.清胃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呃逆。胃气以通降为顺,胃热内扰,胃火上攻,则会出现口臭、齿龈出血、呕吐、呃逆等症状。芦根归于胃经,性寒清胃热、甘寒养胃阴,能有效治疗胃热、胃火病证。可以单用,鲜品50~60克,煎汤饮用。
4.清热利尿,用于热淋病证。芦根虽然不归于膀胱经,但其茎中空通利,性寒清热,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的热淋病证。常与白茅根同用。
芦根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
芦根为清润通利之品,作用较为和缓,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其为寒性之品,部分脾胃虚弱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须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