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物业治理|“三驾马车”“航”出新速度:看空港社区虹桥机场新村的治理“蝶变”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版头:今年,根据市委、区委部署,程家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将破解基层治理裉节难题作为推进“多格合一”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借助综合网格平台,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引领“三驾马车”同向发力,以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积极化解住宅小区综合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现开设【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宣传专栏,介绍街道各居民区的相关做法和经验案例。
在长宁与闵行两区交界处,一片始建于1978年的老小区——虹桥机场新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有机更新”。165栋居民楼、2451户、6000多位居民,小区内有菜场、小学、幼儿园、小微水体、各类小商铺,人员结构多元、管理难度不小。但令人惊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型老式住宅小区,近年来物业费收缴率超过90%,2023年以来获评“红色物业示范小区”。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套以党建为引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治理体系在稳步运转。
一、破坚冰、融双区:以“物理整合”推动“人心融合”
虹桥机场新村曾面临着复杂的治理难题: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虹桥机场新村一个小区由两家物业公司、两个业委会共同管理,造成小区物业管理机制运行不畅。两家物业公司在日常服务中分头管理、分工模糊,管理边界难以划清,而且物业分割也导致服务标准不一、协调难度大,这堵透明的“管理围墙”,不仅降低了服务效率,更积累了大量群众不满,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的矛盾和压力。
2024年底,原服务部分楼栋的其中一家物业公司提出要退出,20多栋住宅楼面临着“失管”的困境,居民们忧心忡忡。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没有回避,而是果断将物业管理区域合并列为2025年的重点治理项目,在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启动系统性攻坚。
居民区党总支率先搭建沟通桥梁,陆续组织多场协调会、座谈会,邀请两家物业公司、两家业委会、业主代表、法律顾问等多方参与,既讲政策法规、也谈居民期待,既明晰权责、也凝聚共识,引导各方着眼大局、求同存异。关键阶段,东航物业展现出“红色物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主动跨前承接服务,不计短期得失,全力配合合并进程;业委会成员也逐户上门沟通,消解居民疑虑,筑牢信任基础。最终,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在业委会的主动协调、物业公司的迎难托底下,2025年6月19日,虹桥机场新村成功实现了两家物业管理区域的合并,由东航物业统一提供服务,运行二十多年的“分治模式”正式结束。
区域合并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系统协同。居民区迅速建立“周复盘”机制——居民区党总支每周召集“三架马车”召开沟通会,并将驻区单位纳入物业共治圈,盘点问题堵点,梳理共性需求,提前消除隐患,做到“未诉先办”;同步完善“问题日清”制度,依托社区微信群实现问题“发现-通报-响应-处置-反馈”的闭环。比如,台风“竹节草”肆虐期间,居民区党总支调动物业、业委会、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组成巡查小组,每日记录隐患点,面对大雨造成的煤气施工坑积水问题,迅速通知煤气公司负责人,将危险坑洞及时恢复成了平坦通道,物业也同步设置警戒标识,清理周边环境,确保问题得到快速妥当的解决。
新机制催生新气象,2025年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超过90%,许多居民坦言:“看见真正的变化,花钱才花得顺心!”物业区域的合并不仅是物理区域的整合,更是社区治理的一次变革,“三驾马车”协同运作,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治堵点、有温度:“小哥议事”巧破快递占道,三招打出治理组合拳
物业合并刚见成效,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下班回来,自家车位却被快递盒‘占领’,那种感觉比飞机晚点还糟!”虹桥机场新村的居民老陈曾这样吐槽。随着电商蓬勃发展,小区底层商铺陆续入驻3家快递驿站和1个临时派送点,每天快递堆积如山,门前的四个停车位沦为“分拣场”,“618”、“双十一”期间更是“爆仓”到台阶都看不见,道路堵塞、噪音扰民、绿化损坏等问题频发,居民、物业、快递员之间矛盾不断,罚单贴了一沓,问题却像回形针——按下去又弹回来。
转机来自一次“小哥议事会”,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代表、驿站负责人、快递小哥围坐一堂,没有“你告我我罚你”的火药味,只有一张圆桌、一壶热茶、一块写满诉求的小白板。
快递员倒出苦水:“‘618’期间一天的单量是平时一周的总和,快递没地儿放只能‘借’车位。”居民拍照举证:“晚上回家兜三圈找不到停车位,老人推婴儿车还得绕‘快递山’。”物业经理也摊开收支账,坦诚直言门面租金的成本压力。
在各方的坦诚沟通和群策群力下,在诉求和理解交织的氛围中,大家最终就解决方案达成了共识:
一是空间再造:由业委会牵头,协同物业,将小区的一块边角废地改造成“潮汐式快递分拣站”,在“618”“双十一”等高峰期,由驿站提前一天向物业报备使用,平时则作为居民的临时车位,实现“一地两用”,盘活小区内闲置的空间资源。
二是流程疏导。由西网格网格员、物业管家、业委会志愿者等组成“快递疏导队”,对超时停放快递车实时提醒、及时调度,实现“快进快出、有序周转”。
三是情感融冰:将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关怀体系,夏送清凉、冬送温暖,邀请参加社区活动,在居民区党群服务站等阵地空间设置三“新”站点,提供歇脚、充电、热水等服务,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从“局外人”变“自家人”。
三管齐下,快递乱堆放现象逐渐消退,道路畅通了,小区安静了,快递员和居民之间更加相互理解。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探索出了一套“刚柔并济、疏管结合”的治理新路径。
整治前
整治后
三、微更新、大幸福:“三驾马车”并进,点亮民生“微心愿”
从破解物业整合难题,到疏通快递堵点,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引下,物业公司、业委会的每一次主动担当都为虹桥机场新村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居民区党总支聚焦美丽家园建设,牵头开展多轮居民需求调研,累计收集到涉及绿化、停车、活动空间等345项具体诉求,包括荷花池绿藻泛滥、老年人休憩设施不足、儿童自然科普需求等,并形成了相应的治理清单。针对这些诉求,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召开了百余场沟通协调会,积极争取航空系企业单位、驻区单位、爱心企业等多方支持,不断推动一项项居民“微心愿”落地。
位于机场新村中央的荷花池,承载着许多居民的童年回忆和生活印记,但也曾经面临着绿藻泛滥的难题。在居民区党总支的推动下,荷花池借力虹桥机场水治理清淤、搭坝,小区物业东航物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出资整修周边环境。此外,联动机场集团能源保障部水环境科党支部,建立定期环境检测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担任巡池志愿者,齐抓共管,努力实现大家心中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机场新村围绕荷花池建成了长宁区目前最大的生境花园“荷·生境花园”,小区池水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备受社区居民喜爱的绿色氧吧和生态空间。
红枫广场作为小区里最大的公共活动区域,曾经是居民们举办文艺表演和公共集市的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们对它有了新的期待。居民区党总支充分调研居民需求,物业公司、业委会多次召开沟通协调会,汇总需求建议,全面更新升级了红枫广场,尤其注重老年群体的需求,设计了更多适老设施。如今,红枫广场为居民创造了一个诗意“会客厅”,成为集休闲娱乐、活动沙龙、便民集市、观光打卡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除此之外,虹桥机场新村的地标建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也迎来了焕新升级,“又见面了”主题策展,不仅回顾了精品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荷花池治理、生境花园建设等一系列社区更新,也唤醒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如邀请居民亲子家庭回收利用废弃纸箱,发挥创新共同构建“未来空港小镇”等,不断提升居民的集体认同感和整体归属感,使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民航文化社区共同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荷花池变身为7100㎡的“荷·生境花园”,红枫广场焕然一新,文艺爱好者有了展演舞台,孩子有了自然科普园地,老人有了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170项居民“微心愿”逐一兑现,虹桥机场新村迎来了“美丽蝶变”。
从“物理整合”到“人心融合”,从“社区参与式”的温暖记忆到快递员身边的贴心关怀,从“荷花映日”的生态美景到“幸福直达”的便捷生活,每一个社区治理难题被层层拆解的过程,亦是为美好生活筑基铺路的过程。在虹桥机场新村,“红色初心”凝聚了“三驾马车”协同共治的合力,也将不断推动老旧社区焕发人民城市动人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