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数据增信”改革试点“长宁模式”获《中国会计报》点赞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6日

按照国家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扩大试点改革要求,长宁区作为上海唯一先行试点区,因地制宜以“长宁企业贷”应用场景为基础推进有序落地,通过“会计数据增信”助力首批2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530万元,为全国推广提供了“上海长宁样本”。2025年春节前夕,《中国会计报》记者到访长宁试点企业——上海戎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调研采访增信标准试点工作。

image.png

《中国会计报》记者在市财政局会计处的陪同下,与区财政局相关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就长宁区组织企业开展增信标准试点取得的成效、主要工作亮点、经验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准确响应 聚焦“小微”堵点

增信标准试点工作旨在以“会计数据增信”服务“企业融资”,打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长宁区准确响应,聚焦区内小微企业开展调研并征集试点单位。

上海戎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地处上海长宁区,是以“软件基因”为核心技术的网络安全创新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不断深化软件基因与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主要开展恶意代码基因检测、态势感知、网络高级威胁情报、网络安全评估咨询等服务及业务。公司自2018年正式运营以来,已完成千万元天使轮和数千万元A轮两轮战略融资,推动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本次试点选取上海戎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实施方案的试点企业,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具有代表性。公司资质健全、科技属性突出、在手订单稳健、业务持续增长,符合市区产业导向且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具备较高的示范效应。二是有实施条件和基础。公司不仅是“长宁企业贷”政策性融资批次担保贷款的在保企业,也是长宁区“中小企业电子会计凭证智能区块链归档平台”应用企业。三是有合作意愿和诚信。公司有新增贷款需求,能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配合做好数据采集等相关工作。

因地制宜 解锁“数据”宝藏

小微企业向银行寻求信用贷款时常常遇到纳税数额等“硬门槛”,难以通过银行的线上模型验证。而线下搜集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对银行来说成本过高。如何让会计数据成为银行贷款的“敲门砖”?长宁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探寻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

一是聚合平台,破除信息壁垒,“标准+安全”全程保障。在试点改革中打造“1+3+N”试点架构体系,研究确定本区试点企业应用国家增信标准元素清单,将联合征信取得的征信数据、企业上传的财务数据和电子会计凭证数据聚合到中枢平台,推动会计数据一口归集、交叉验证、集合应用,为银行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依据。同时,推动平台完成基础功能改造,建立健全会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运用国密技术对企业会计数据进行加密和脱敏,引入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全程存证溯源等,保障企业数据安全传输及应用。

二是创新场景,服务普惠金融,“担保+数据”双重增信。在“长宁企业贷”特色场景应用试点,选取上海戎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上海曼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微型)等“长宁企业贷”政策性融资批次担保“白名单”企业,在“担保增信”基础上,将基于标准化会计数据生成的增信报告推送到银行,支撑银行开展贷前尽调和审核以担促融、以数增信,服务支持小微普惠金融政策落地。

三是提升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效+降本”成效初显。增信标准的应用实践提高了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的通过率,也简化了企业常规贷款融资线下提供证明材料的繁琐程序,上海戎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银行授信500万元。在“长宁企业贷”融担场景下,企业可享受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区财政贴息贴费政策,年降综合成本近1.2个百分点,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

特色鲜明 获得“三新”点赞

《中国会计报》记者对本市及长宁区试点改革给予了“创新突破”的评价。表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当下,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数据增信新模式,给小微企业融资“老难题”提供“新解法”,而“上海长宁模式”的改革实践正彰显了这个“新”字。一是工作机制“新”。财政部门牵头,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顶层设计规划、聚力协同推进。二是应用场景“新”。选取“长宁企业贷”金融应用场景落地,凸显上海特色、长宁特色。三是服务模式“新”。“担保+数据”双重增信,支持普惠金融政策落地,企业服务更高效、更暖心。这些创举成效,为《中国会计报》做好增信标准改革工作新闻宣传提供了“源头活水”。《中国会计报》作为财政部的重要宣传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将上海长宁的经验案例向社会宣传和推广。

《中国会计报》此次到访,让与会人员深刻感受到财政部对上海试点改革的重视、支持和认可。接下来,市区财政部门将持续完善会计数据增信融资新模式,扩大试点范围,鼓励更多银行与小微企业深化合作,探索试点专属信贷产品/模型等,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同时,也将与《中国会计报》持续密切交流合作,借助《中国会计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传递上海长宁声音,讲好上海长宁故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