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绣彩带,匠心筑花城”......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做客民生访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7日
5月13日,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做客2021上海民生访谈,介绍了花博会上海园和世纪馆规划建设、公园提升服务水平、“十四五”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亮点、生活垃圾分类、大件和装修垃圾管理,以及民心工程保障等市民关切的行业民生工作情况。
花博园上海园亮点揭晓六大展区超5000平方米
第十届花博会将于2021年5月21日在上海崇明举行。花博园区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深圳市等35个展园。市绿化市容局主要承担上海园建设、上海园室内展区、世纪馆策展布展,以及园区公共区域景观绿化种植指导督查等任务。
上海园
上海园取名“源梦园”,展园占地5000平方米,寓意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初心的起源地,也是中国梦的圆梦地之一,名称深刻诠释了花博会主题。“源梦园”具有四大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新优植物品种丰富,施工工艺精湛、园艺养护精细。
展园包括六个展区:印象上海、生态瀛洲、逐梦繁花、妙趣森林、花语都市和绿意生活,各展区特色鲜明,让市民游客移步换景,体验不同的感受。
印象上海(入口景观区)位于入口正前方,便是红色钢构件石库门,寓意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的起源地;左侧一座高4米的植物绿墙勾勒出陆家嘴的天际线剪影,展示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区内种植了130多种萱草(又名母亲草),其中30多个品种为上海自主育种。园内的中心水系还设置了可转动雾环,可构成多角度框景,相信会成为本届花博会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生态瀛洲(自然郊野区)以既有水杉林为基础,配置了崇明特色花卉——崇明水仙,打造崇明生态湿地景观,凸显“生态办博”理念。
逐梦繁花(特色花境区),是贯穿南北的大型花境,利用几十种新优花卉的花色展现色彩渐变过程,同时运用大面积花境与小品、景石搭配,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面。
妙趣森林(林下花带区)是在水杉林下栽种以紫色系为主的花卉植物,辅以枯木、溪石、喷雾系统,林下雾霭流岚,宛如仙境。展区内更拥有本届花博会中独一无二、和恐龙同时代的桫椤树,彰显了新时期上海绿化“珍贵化”新追求。
花语都市(立体展架区)是展园制高点,约高14米,登顶可以俯瞰整座上海园全貌,获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观景体验。展区设置倒置花园、特色花窗和多组花艺场景,其中倒置花园的布景手法为全国首创,特色花窗以不同主题串联,是城市建筑立体绿化的创新形式,花艺景点更展示了上海近年来花卉品种研发新成果。
绿意生活是最后一个景区,亦称为同心园,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全园主要采用江南园林元素,更有百年造型罗汉松坐镇,100多年的罗汉松作镇,进去有一种给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受,体现一花一世界、一水一性情、一石一精神的江南园林特点。
世纪馆
世纪馆是花博会园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中的“六馆”之一,位于花博园区的主入口处,分东西二馆,顶上腑瞰看是为“蝴蝶状”覆土型花坡建筑。通过建筑形式、空间效果与展示内容等各方面与主题相呼应,强化“中国梦世纪蝶”的主题效果。
世纪馆西馆是植物主题馆,以植物的生命历程为线索,通过“孕育、成长、变化、重生”四个阶段,展现生命永续的主题,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馆内有两大镇园之宝:一棵是胸径达60厘米、高度12米的箭毒木(又名见血封喉),另一棵是胸径达1.6米的大腹木棉。这两棵树均为目前上海所有温室同类品种中之最,大家若想一睹奇观,不妨届时来世纪馆西馆的室外展厅“丛林秘境”“沙谷绿洲”一探究竟。此外,世界馆西馆的4个室内展区“种子奇迹”“空中兰园”“食虫芊影”“缤纷果实”也同样值得大家探索参观。
世纪馆东馆是多媒体馆,具体分为“锦绣馆”“盛放馆”“家园馆”三个展馆,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沉浸式数字艺术,呈现彼岸之花,让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锦绣馆创新打造了多维沉浸式“长江花廊”的互动体验,主要展现长江沿线花卉生态之美,届时大家可以看到上海市花白玉兰,世界上生存海拔最高的植物“绿绒蒿”,中国的父亲树椿树,母亲花萱草等。
盛放馆首创了联动裸眼 3D 花球和鲜花交响表演,主要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国花,协同演奏全球共襄盛举的“鲜花烟火”,诠释“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世界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习总书记提出的。通过科技的手段,可以让市民游客在馆内不走遍全球,也能感受到盛景。
家园馆拥有4D沉浸感花苞型主题影院,用空间感受和视觉影像创造“梦想之花”,描摹未来美好的人类家园图景,打造“一花一世界”的沉浸体验。
全市近390座城市公园免费开放7月1日还将新增3座
近年来,上海公园绿地以及郊野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深受市民游客欢迎,是大家漫步休憩的好去处。虽然去年受疫情影响,但是全年公园游客数量还是达到了1.2亿人次。截至2020年底,本市已有406座城市公园和7座郊野公园,公园已成为市民群众休息游憩的“后花园”。为更好践行习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园城市”的建设有关要求,未来管理部门还将多措并举,做到“公园姓公”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公园免费开放
目前,全市406座城市公园中已有389座免费开放,占城市公园的96%,仅有17座实行收费管理。为让广大市民得到更大的实惠,市绿化市容局正在加快推进公园免费开放。在这里告诉听众朋友一个好消息,今年7月1日,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三座城市公园将向市民群众免费开放。除此之外,上海植物园也将在年底前取消大门票,同时,今后纳入城市公园名录的新建公园也将免费开放。虽然“公园免门票”,但服务“不打折”,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免费公园的服务质量,完善“面向大众、以人为本、凸显特色”的多元化服务管理途径。
公园延长开放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公园延长开放的力度,目前全市已有369座城市公园实施了延长开放,占总数的91%,其中357座全年延长开放,占延长开放公园数的97%,比去年增加16%。目前,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有217座,其余延长开放的公园中开园最早的有5点的,闭园最晚的到22点。各公园的具体开放时间还请市民游客关注各个公园的对外公告。在此也希望市民朋友晚上游公园时尽量以散步、慢跑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为主,避免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
提升公园服务水平
下阶段,市绿化市容局将双管齐下,加大力度提升公园服务品质。
●扩大城市公园规模,逐步缩小公园服务半径,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加强对公园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环境保洁的精细化和及时性、对基础设施和标识标牌的维护更新以及对不文明游园行为的劝阻,给市民游客更好的游园体验。
同时,未来本市还将继续办好公园主题活动,2020年全市79座公园举办各种活动近200场,受到市民好评。今年,全市140座公园计划举办230场左右的主题活动,涵盖31个特色主题,包括像上海(国际)花展、上海动物园2021年动物生活节、辰山植物园草地音乐节,2021上海月季展等,进一步丰富市民业余生活。
建设“城市里的公园”打造“公园里的城市”
在“十四五”期间,将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建设“城市里的公园”,打造“公园里的城市”。聚焦“千园建设工程”、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绿道建设、休闲林地建设等重大亮点项目,全面提升城乡公园体系、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质量和功能,“聚园成环、聚绿成网”,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态环境。
千园建设工程
市绿化市容局研究起草了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完善城市公园、地区公园、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等构成的城乡公园体系。“十四五”末,上海公园数量将新增600多座,达到1000座以上。努力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改建、新建300座口袋公园和200座乡村公园。给市民们带来“生态绿洲处处有,公园城市任你游”的体验。
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
除了建设公园外,在“十四五”期间,本市将打造环城的生态公园带的建设。通俗的来说,本市未来希望达到“环城绣彩带,匠心筑花城”的目标。为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市绿化市容局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构建“一江、一河、一带”的公共空间格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大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后续市绿化市容局将通过“提升一片卓越显示度的发展地带,建设一批传世公园项目,带动一系列产业经济引擎发展”,为市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城市新发展格局筑牢绿色基底。
●全面推进“环上”建设。外环绿带上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园35座以上;建成外环主干绿道总长度超过100公里、绿道驿站30-40个,提升“四化”(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植物群落景观500公顷以上。
●积极推动“环内”建设。外环绿带内稳步推进十个楔形绿地建设,五年里,本市将全面建成森兰、碧云、三林和桃浦等四个楔形绿地公园,已经在建,到“十四五”全面建成,中间要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
●探索“环外”建设。在外环绿带外有序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以闵行区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为试点,研究生态间隔带建设政策;启动生态间隔带建设方案研究;系统谋划浦江第一湾区域的生态建设。
●联动拓展“新城”生态空间。“十四五”期间,市绿化市容局还将聚焦五大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加快推进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打造市民身边的城市森林。预计2025年底,五大新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的服务半径覆盖率要达到90%。
绿道建设
“十四五”期间,将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的绿道网络体系规划蓝图,新建绿道1000公里。中心城区以黄浦江贯通为样板,重点推进北中环绿道和川杨河、张家浜、淀浦河等10条滨水绿道建设。五大新城基本建成“一区一环、互联互通”的区级绿道网络。
开放式休闲林地建设
2019-2021年林业三年政策提出“全市建设8个面积1000亩左右的大型开放休闲林地项目”,主要内容是林内彩化和珍贵化林相改造、完善道路、配备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等,预计年底建成。“十四五”期间,本市通过新建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开放休闲林地,将形成森林公园雏形,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空间。
立体绿化
近期,本市月季迎来盛花期,“申字形”高架沿口布置的约16万盆月季花竞相绽放,广大市民在高架行车的时候,就能看到窗外靓丽的花带。此外,上海也在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很多城市综合体都不约而同建设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拓展了市民活动空间,丰富了建筑立面景观。“十三五”期间,本市已建成立体绿化200万平方米,全市立体绿化总量达到475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本市还将新增立体绿化200万平方米,这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
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痛点制定相关政策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都已经养成,针对市民关注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投放和收运管理,市绿化市容局连同市房管局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投放和收运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体现为“四个化”:
●投放模式多元化。一是投放至专用回收箱,即居民可将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投放至收运企业提供的专用回收箱内,待回收箱装满后,由收运企业专用车辆整箱清运。二是投放至临时交付点,居民群众装修的时候,居民按照约定时间、地点进行投放,由收运企业按时到点收运。居民可根据所在区域物业管理情况,3种当中选一种更合适更便利的投放模式。
●预约方式信息化。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的投放和收运预约信息平台,促进投放和收运有序衔接,收运和收费全程可溯,运力和运能合理配置,让居民投放更方便、收运服务更精细。
●作业服务规范化。通过科技赋能,推进行业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收运企业按照预约时间及时收运,避免小区内出现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积压现象,原来堆放五六天,市民群众反映特别大。现在完善装修垃圾收运车辆标准,要求收运企业采用符合要求的专用回收箱和运输车辆,推进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无尘化、密闭化”运输,减少扬尘污染、作业扰民等问题。
●服务信息透明化。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原则,推广按件、按箱、按袋、按车等计价收费方式,实现按量收费。本市市容环卫、物业管理、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将定期汇总各区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清运收费价格信息,并向社会公布,提供收费参考依据,促进清运收费信息公开透明。
5项民心工程,17项任务优化环境建设
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16项民心工程。市绿化市容局配合推进“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停车难综合治理、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等5项民心工程,细化提出了17项任务。
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
●加快推进滨江沿河公共绿地建设。打造两岸绿色长廊,确保2021年底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实现开园;宝山上港十四区滨江绿地、杨浦滨江大桥绿地基本建成,三林楔形绿地建成95公顷,船厂绿地、闵行紫竹兰香湖绿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市绿化市容局还将持续推进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完成闵行、松江、青浦、奉贤、嘉定等沿线区域生态廊道2100亩。
●持续提升“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今年完成苏州河(外白渡桥至外环线)和黄浦江(吴淞口至徐浦大桥)两岸景观照明提升改造工程并逐步拓展至黄浦江南延伸段;同时,市绿化市容部门也会加强沿线水域保洁力度,确保景观水域实现“水面垃圾零漂浮、水生植物零污染”;沿线还将建成25个美丽街区,拓展形成周边5处高标准保洁区域(路段)。此外,为方便市民,市绿化市容部门已将公厕地址查询服务纳入“上海智慧寻厕”、“随申办”微信小程序,帮助大家查找附近公厕。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补绿办法
按照《上海市绿化条例》《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实施办法》,总体要求应做到占绿补绿,改造前后总体绿量达到平衡;市、区绿化部门将加强指导和服务,如地面绿化不能补足的,可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予以折补,确保加装电梯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保障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目前为止,通过第三方检查,居民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这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下一步,本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保障垃圾分类常态长效: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居民区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核心作用,在志愿者撤离后,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居委干部等,对所辖小区开展每周1-2次的巡查。街镇也要对垃圾分类情况组织巡查力量,每周开展一次。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当场引导宣传,快速解决问题。
●切实落实物业企业的法定责任。《条例》规定了物业公司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垃圾分类落实“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后,社区保洁人员的工作强度相对减小(高层撤桶后,居民自行到投放点投放,保洁人员不需要再上门收集),物业不能因此削减保洁队伍,要合理组织安排保洁人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比如,让垃圾箱房管理员结合工作,主动提醒和引导居民践行垃圾分类义务等。
●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强社区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执法是保障法规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城管执法部门要将垃圾分类执法重点由单位向社区延伸,加大社区执法力度,对屡教不改的极少数人开展执法处罚,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
●完善环环相扣智能化全程分类监管体系。为确保实现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收运部门将在垃圾投放、驳运、运输、转运、处置等五个环节建立“环环相扣、双向监督”的监管模式,在社区、中转站、末端处置设施加快建设覆盖“收运处”全链条的分类实效智能化监管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监管从“人防”向“技防”转变,提升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的支撑能力。
【城市环境清洁日】聚焦烟蒂小垃圾,养成文明大习惯!
5月14日,区绿化市容局联合各街镇、临空园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共同开展了以“聚焦顽症治理,消除街面烟蒂”为主题的城市环境清洁日行动。局党组领导班子和机关党员干部共同走上街头,用实际行动美化市容环境,倡导文明修身行为。
结合绿化市容局联系服务街镇工作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分赴对口联络街镇,开展清洁行动的同时,深入了解属地街镇的市容环境问题,以实际行动倡导文明行为。
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卫峰赴华阳街道,与街道办事处主任康文华,区绿管中心、东联环卫公司、街道社区管理办及城运中心的党员干部、公园和居民志愿者共同以中山公园及周边区域为重点,开展环境清洁行动。
大家拿起钳子和垃圾桶,深入绿化带深处、墙角、废物箱和座椅周边,仔细捡拾烟蒂和漂物垃圾,边劳动边交谈关于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的看法和意见。局领导还实地察看了中山公园公厕和公园安保室管理情况。局领导班子成员谢艳平、陈崎分赴仙霞新村街道、新泾镇,与街镇社区管理办、城运中心、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开展垃圾捡拾和环境清洁行动。
局机关党员干部分赴仙霞路、虹古路、水城路、古北路周边等开展垃圾捡拾。环卫公司围绕“烟头不落地”、“城市家具大清洗”等主题,在辖区范围内结合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发动工人捡拾行动,同时配合各街镇做好各项环境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