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公园围墙正式打开,滨河公共空间惊艳亮相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8日

今年7月,长宁区区长张伟在夏令热线“区长一诺”中向市民群众承诺了中山公园“打开工程”,长宁正着力打造无隔阂的慢行空间网络,推动华政校园与中山公园的融合开放、无缝衔接。

9月,中山公园与华政校园融合开放项目如期完成,更大的滨河公共空间惊艳亮相,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9月8日上午,中山公园围墙打开仪式在区委书记王岚,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岑福康和周边广大市民群众的见证下举行。中山公园围墙正式打开,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园以更加融合开放的姿态优雅亮相。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华阳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仪式现场开展了家庭绿化养植知识宣传、华阳民间园艺师沙龙、现场开展书法、扇面绘画等互动活动,趣味多样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其中,感受“公园城市”的魅力。

中山公园的全面打开,突破了社区、商区、校区、园区之间的隔阂,将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在这里,“百年校园”与“百年公园”融合开放,“百年古树”与“百年建筑”交互掩映,“百年道路”与“百年公交”穿行其间,进一步彰显了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城市生活典范。 

 此次中山公园开放及品质提升,涉及万航渡路沿线约700米长的空间更新和公园开放,施工面积达到1.63万平方米,包含三个重要节点。

其中,西段公园3号门围绕百年古梧桐树打造“梧桐广场”,打开围墙、重塑公园入口;东段公园2号门打造“华阳广场”,迁移公交20路始发站,新建煤精亭及候车亭,并打造新景观“种子池”;公园2号门与3号门之间,拆除围墙后将人行道迁移至公园内部,原先的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同时拓宽机动车道,彻底改变万航渡路原先“车易堵、人难行”的状况。

三个打开

拓展绿色休憩空间

打开公园拆除围墙后,原本“深藏不露”在园中的华东地区最大悬铃木、铜顶、音乐台等中山公园著名景观,更好地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资源展现给人民。

1、“独木傲霜”和铜顶进一步打开,特色景观一览无余。

 对沿线绿化空间进行梳理和整合,对管理用房进行搬迁,广场内钩子形特色亭廊、古树、铜顶、报廊等元素加上小方砖铺地,使梧桐广场别有一番风情。古悬铃木周围由60厘米高的矮栅栏围合,起到保护古树的作用。

 

2、露天音乐台进一步打开,休憩舞台便民利民。

 中山公园音乐台于1924年建成,形状犹如半圆喇叭形,穹顶有很好的音乐反射效果,是英式建筑。此次改造中对音乐台进行了改造提升,增设了地面衔接音乐台之间的台阶,市民不用再攀爬就可以轻松到达音乐台享受舞台乐趣。同时提升了夜间景观灯光效果,增加照明度的同时,也烘托了夜游公园的氛围。

3、“旧园遗韵”进一步打开,百年风貌更加彰显。

 旧园遗韵是著名的“中山公园十二景”之一。此前,该处作为公园的2号门,更多承担了游客出入、安保岗亭的功能。此次打造进一步凸显了2号门的历史景观地位,取消了门口的非机动车停车,空间更加宽敞整洁,加上绿化景观的呼应,百年名迹的风范得到彰显。

四个融合

凸显生态社会价值 

1、实现公园与市政道路的融合。

 原先万航渡路道路狭窄,本次改造中,将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的城市界面全面打开,将万航渡路人行道移至公园内,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同时将机动车道路拓宽,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畅达的便捷度,行人通过此路段直接在树荫茂密的公园中穿行,增添了“公园城市”的体验感。

本次改造将中山公园北部的慢行步道和万航渡路的慢行空间进行整合衔接,从而勾连起贯通中山公园、苏州河的慢行系统,今后市民在中山公园不仅可以东西横向畅行,体验苏河贯通的城市轴线休闲空间,还可以南北纵向穿越,感受愚园路、武夷路等长宁“美丽街区”的别样魅力。

2、实现公园与公交车站融合。

方案设计中,经过向周边市民征求意见,市民对20路公交车站保留的意愿强烈。此次改造中兼顾了20路公交站点的设置和公交电缆的限制、公交管理用房的需求,对原站点搬迁移位,新建了20路站煤精亭及公交车候车亭,对车站周边绿化梳理提升,新建景观点种子池,不论是候车、下车都有宜人的景观可观可赏,打造了“花园车站”的创意效果。

3、实现公园与居民小区融合。

 万航渡路沿线的万凯小区在改造中实现了围墙退让近2米,经过街道、居委、建设方与居民多次沟通,在改造中对小区的门房间、垃圾箱房以及环境进行了优化提升,让居民看到了家门口实实在在的改变,最终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4、实现公园与管理用房融合。

 改造中,为更好地将公园打开,对原来的辅助配套用房进行了搬迁和改造提升,并在合适区域设置非机动车停车点, 疏导万航渡路沿路的非机动车停放难题。同时,在3号门和2号门当中建设了公共厕所,并配有母婴设施等,为市民带来更多舒适便捷的体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