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我们这五年:数字生活“三部曲”,谱好幸福协奏乐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0日

过去五年,北新泾街道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和大虹桥发展机遇,坚持“打造韧性社区、共建慧居家园、共享品质生活”,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了区域发展的“跳变跃升”。在长宁区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际,北新泾街道推出“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展示五年的成就和变化,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前行的力量。

北新泾街道自2018年起便开始探索数字化手段赋能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推进九大类30个项目率先在新泾六村小区实现集中应用,参展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作为全市唯一“AI+社区”,入选上海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北新泾街道,这片长宁智慧社区的“试验田”,已然成为了区域数字化转型的“丰收地”。

 

 

“兜底民生”为基础 丰富“应用场景”

聚焦数字康养、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数字运动、数字商业、数字政务、数字安防“新开门七件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物业服务管理、健康为老保障、居民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落地,创造智能、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

 

▲城市智慧书房

实现居民24小时自助借阅的功能,即通过智能自助借还、电子书免费下载等新科技手段,为居民带来线上线下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体验。

 

 

▲体魔方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通区域医疗数据、体质监测数据,汇集体质健康专家经验,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指导居民科学健身。

 

 

▲一网通办

整合“一网通办”系统、区政务咨询预约系统和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相关功能,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办事所需的智能化受理、咨询、预约与反馈交互服务。

 

 

▲智能安防

在元丰天山花园小区内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实现阈值告警监控,探索推进智慧车棚、智慧门磁等8类智能安全应用,提升居民居住和出行安全感。

 

 

“定向服务”为契机 赋能“社区管理”

搭建智能应用新场景,实现AI+一网统管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数字手段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探索店招店牌变形智能感知、电力感知设备和电力大数据、建筑垃圾数字化清运等,解决治理痛点堵点难点,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电力感知设备和电力大数据

对各类人员进行用电数据模型分析,借助AI智能感知终端设备实现社区居民生活行为的安全管理,全天候监测独居老人、消防“三合一”现象、群租隐患。

 

 

▲店招店牌变形智能感知

安装平衡监测仪实时监控店招店牌钢结构的平衡系数,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发出信息预警,确保店招店牌的始终处于一个可控状态。

 

 

▲可移动建筑垃圾堆放箱

通过箱体内置的超声波感应探头,全方位精准监测箱内垃圾量的变化,自动推送收运任务,及时解决小区建筑装修垃圾清运的问题。

 

▲加装电梯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并上线了加装电梯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居民加梯意愿,实现加梯条件三维展示、居民意愿扫码填报、加梯过程实时监控三大功能,以便及时跟进推进加梯工作。

 

“重塑认知”为目标 引领“幸福生活”

坚持从用户视角、百姓需求出发,围绕居民“衣食住行学育医法养”等环节,持续拓展数字家园更多标杆应用场景,政务、法律、营商、数字养老纷纷走进日常生活,培养居民数字生活习惯,创造智能时代的生活新体验。

 

▲智慧停车诱导

通过安装在车位地面的地磁车辆检测器和后台的智能控制系统,对车位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将车位信息同步到小区入口处的显示屏上,方便居民停车。

 

 

▲一键叫车智慧屏

通过模拟传统扬招方式,简化叫车流程,通过无感叫车、一键定位、双向呼叫、老人优先、便捷支付等服务特点,为老人带来方便快捷的“数字出行”体验。

 

 

▲多功能公共法律服务舱

整合辖区内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远程互联技术享受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业务办理,带来私密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的服务体验。

 

 

▲“E刻生活圈”小程序

通过“线上虚拟社区”“一屏观社区、一键约活动”,将服务从家门口进一步延伸到屏幕前。可查看、预约辖区内各类场馆、载体、阵地的功能和服务,并上传、发布活动的最新信息和个性需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