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苏河源】红色火种常燃不息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3日

苏河源畔的黄金地形

造就了北新泾

让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

成为了沪西地区的

贸易中心、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

同时也让北新泾成为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各方关注和斗争的

兵家必争之地

 

北新泾地区中共地下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民国十三年夏至民国十四年(1924-1925年),中共党员王文彬、姚明星在蒲淞市王家楼开展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动农民参加示威游行,组织洋务工会的中国员工罢工,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3月,第一个党组织赵巷农民支部在赵巷村成立。1926年10月,中共北新泾农民支部在努力村姚张家宅成立。

1932年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大场孟家木桥创办“山海工学团”。同年10月,上海党组织委派陶行知的学生徐明清和王洞若来到了北新泾镇东南的工人、农民、店员聚居地——陈更村。他们在陈更浪7号租借民房,筹建晨更工学团,并由徐明清任团长。

徐明清是中共地下党员、我党领导的“教联”负责人之一,而晨更工学团则成了党的白区的活动据点。工学团通过学生开展“小先生”活动,招收女工、农妇的幼儿开办幼儿园和小学,并招收工人农民开办识字班,对农妇农友送学上门,边工边读。在进行文化教学活动的同时,工学团还开展抗日救国、拥护红军及苏维埃政权的宣传。工学团的教师多是进步青年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大批学生和工农群众受到了教育和感召,其中多人都成长为了革命干部。

 工学团开办期间,“左联”派田沅(田汉的三弟)参加工学团工作,并吸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烈士子女参加活动。因为“左联”、“剧联”的成员均常来活动,晨更工学团还成为了“教联”、“左联”、“剧联”等左翼文化人的联络站。

1933年夏,沪西区共青团在工学团中发展团员,并成立团支部。由于人员增加,工学团团址迁至了罗别根路(今哈密路430号,兆益科技园商务楼),同时还开办了晨光图书馆。

1933年秋是工学团活动最盛的时期,但其活跃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工学团被迫从罗别根路迁至小金更19号继续开展活动。

1934年2月,晨更工学团遭国民党军警查封停办,但工学团也留下了大批革命的火种。许多受到过工学团教育的工人农民后来都投身革命事业之中。

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教联”负责人徐明清被捕,和她共同创办晨更工学团的王洞若受命担任“教联”党团书记,他不畏艰险,积极开展知识分子工作, 吸收党员,增强党的战斗力。

在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地不懈奋战下,北新泾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北新泾地区中共地下斗争的红色火种始终常燃不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