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 在百衲布艺中感受传统之美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日前

长宁区公布了

“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新泾街道的百衲布艺项目上榜

(百衲布艺作品)

 

百衲布艺成形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百衲布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即指通过缝合、补缀、拼贴、折叠等方法,把零散的布料用手缝的方式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件,如水田衣、百家被、门帘、包袋等,深受百姓喜爱。

 

传承“工人匠心”

发扬非遗文化“技艺”

百衲布艺是我国“祈福”民俗的重要载体,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情感寄托、实用和收藏价值。近二十年来,上海迅贤商贸有限公司对该技艺进行了挖掘研究、传承保护,自2018年起在全市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近400场,广受好评。

(百衲布艺作品)

 

黄颖是在长宁工作的百衲布艺带头人,1997年起从奶奶郭秀兰和表姑张彩文处习得传统百衲布艺,2005年开始对百衲布艺进行推广。黄颖的百衲布艺作品以传统几何纹样为主,辅以写实派的图案,线条或挺直或圆润、图形小巧,清秀而挺拔,针法细腻,兼容并蓄,创新求变,擅长色彩搭配,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江南艺术风格和海派地方特色。其风格在长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颖老师的百衲布艺作品)

 

黄颖自同济大学人文与艺术专业毕业后,敢于大胆创新,把百衲作品与上海土布相结合,使传统的百衲布艺作品更具有海派风格。更致力于向年轻群体传播。2010-2012年间,多个百衲作品在专业手工杂志《KaKa手工》上刊登。2011年出版《拼布好时光》,收录百衲的入门技法和40余件作品的制作方法,希望通自己的努力,让传统百衲布艺和其所蕴含的祈福寓意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拼布好时光》图片)

 

守护“文化初心”

留住非遗文化“根魂”

百衲作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多年来,黄颖将工作重心扎根于长宁 ,从事百衲布艺的教学工作和公益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心得。

(百衲布艺教学授课照片)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许多非遗技艺正在失去活态传承的土壤,百衲布艺也面临着边缘化的难题。在长宁区政府、北新泾街道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百纳布艺正焕发着新的生机。”黄颖表示。

(兰心工坊·百衲工作室)

 

2020年,黄颖成立了兰心工坊·百衲工作室,向北新泾 、新泾镇、 虹桥镇、长宁民俗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百衲布艺的公益讲座和技艺推广。同时,作品被多次在长宁民俗中心展出,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参观,更有效激发了居民对艺术及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长宁民俗中心百纳布艺展览)

 

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方式打动人心,还要融入生活。近年来,北新泾街道不断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积极推介和宣传非遗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多主题、多类型的主题活动,将百衲布艺技艺带入校园、社区,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场景和亲身实践中,让大家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为大家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主题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北新泾街道将通过多渠道抓实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街道形成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延续优秀传统的文化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