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这位“学姐”带领“00后”团队点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北新泾街道团工委积极挖掘和引育社区“青春力量”,联合剑河小区居民志愿者、“藏狐的呆沐群岛宝藏青年”志愿团队自主研发并授课,为街道2025爱心暑托班引入系列特色课程。7月22日,“魔力漆扇坊”手工实验活动亮相暑托班,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

当天下午3点,“魔力漆扇坊”在北新泾街道爱心暑托班办班点北新泾第二小学阶梯教室举办,近90位孩子积极参与。课程伊始,团队志愿者结合PPT,讲解了漆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工艺,并围绕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的生动案例,拉近了孩子们与漆扇之间的距离。

平入、波浪、斜入、旋转等四种入水技巧,可孕育出千变万化且独一无二的漆扇图案。在体验环节,孩子们分批排队亲手实践,眼神中满是跃跃欲试的好奇和喜悦。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不同的技巧,并成功将图样转印至扇面,创作出了他们的专属作品。

孩子们以“漆”为笔,以“水”为墨,对亲手完成的漆扇爱不释手。10岁的王欣语兴奋地说:“之前在商场体验过,但今天收获却更丰富,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做出了更好看的漆扇,我要放到新家里做装饰。”首次接触漆扇的樊景宸说,“这次课程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体验下来感觉十分有趣”。

“特别感谢北新泾街道给我们机会,这次暑托班课程筹备了半年,团队成员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一起策划了系列课程,涵盖专题讲座、手工实验和互动体验等。”志愿者钱昱彤从小生活在北新泾街道,现就读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藏狐的呆沐群岛宝藏青年”志愿团队的负责人之一。这支志愿团队由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等五支大学生志愿者分队组成,成员们志同道合,均是热心志愿的伙伴。钱昱彤介绍,“北二小学是我的母校,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专业知识反哺街道和社会,用自己热爱的志愿活动贡献微薄力量,感觉很有意义”。

今年20岁的钱昱彤,自2019年起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志愿服务及活动,家人和师长的身体力行为她树立了榜样。在她看来,参与志愿是一种传承,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更是一种责任。在暑托班课程筹备过程中,她与团队成员一同攻克难题,包括课程内容的精益求精、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完善、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化等。

7月中旬,团队的“国风盔甲”课程落地暑托班。毛绒玩偶穿上3D打印盔甲后的威风模样,当即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大家从中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新奇知识,人工智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看到孩子们乐在其中,我们都很有成就感。”钱昱彤介绍,8月上旬将开展北新泾爱心暑托班(二期),她将带来“徽章手语解码站”课程,融合手语教学、皮影戏、创意设计,带领孩子们踏上爱心创作之旅。“团队曾在聋哑学校参加志愿活动,特殊孩子虽身处‘无声世界’,但依旧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促使我萌生出助力打破聋哑人与社会之间隔阂的想法。通过暑托班课程,希望让普通孩子也能学会一些基本手语,感受人与人互助的温暖力量。”

据悉,北新泾爱心暑托班(二期)期间,团队还将开展“童声询世界”“探秘千年纹饰”等特色课程。前者将邀请孩子们化身“小记者”,锻炼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采访基础技巧,课程现场将以音频形式记录。后者将以上海博物馆馆藏大克鼎为例,运用3D建模打印数字化文创,让孩子们近距离观摩青铜纹饰,了解其美好寓意,将非遗传承升华为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北新泾街道团工委表示,“钱昱彤所负责的团队集结众多青年志愿资源,团队纪律性强,研发的课程充满活力与创新。今年寒托班期间,街道试点引入其团队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因此,在暑托班增加了课程次数。我们希望(寒)暑托班不仅是小朋友丰富暑期的多元空间,也能成为大学生志愿者融入社区实践的广阔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