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心灵之窗 照亮回归之路丨在北新泾,有一盏温暖灯火守护他们回家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破茧·重生,15分钟生活圈的温暖缩影

推开北新泾街道“爱馨苑”康养中心的玻璃门,阿丽(化名)正和伙伴们一起,在社工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自我管理技巧。阳光洒在她泛红的脸上,笑容里充满着自信和温暖。一年前,这位精神障碍康复者还蜷缩在家中,窗帘紧闭、拒绝交流。“社工老师每周来敲门,安抚我的情绪,帮我学习生活技能,记录我的点滴进步,慢慢让我相信,生活还能有光。”阿丽翻开手册,里面贴满她第一次做烘焙、学习葫芦丝演奏、参与社区义卖的照片。如今,她已经成了社区活动的“达人”。

阿丽的转变,是北新泾街道“精康融合行动”的缩影。在这里,289名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被纳入精康服务网络,从“蜗居者”到“追光人”,他们在家门口的“15分钟美好生活圈”里,重拾生活的勇气。


守护·温度,五色管理卡背后的精准解码

“红橙户,常上门,勤服务;黄色户,月敲门,察民情;蓝绿户,常规服务,特事上门”,街道用“五色管理”织就了一张精准守护网。阿芬(化名)就曾经是一名红色患者,她因精神分裂症辞职回家,与年迈的母亲和满满当当的药盒为伴,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图景。窗外的四季更迭仿佛与她无关,日复一日的静默中,她连语言能力都逐渐生疏。街道工作人员通过信任关系建设、情绪疏导干预、社交能力重塑,让她的社交能力逐步恢复。2024年的鼻咽癌手术在阿芬身上留下了新的疤痕,却未能阻挡她拥抱生活的脚步。术后,她仍积极参加阳光心园举办的各类康复活动。“待在屋里总想着病痛,”她轻声道,“来到这里,心里才透亮。”

线上点单、线下响应,服务直抵心坎。通过“爱馨苑”智慧服务系统,患者家属可一键预约心理辅导、参加照护技能培训。今年,街道累计入户走访200余户,解决日间照料、生活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需求320余次。


绽放·星光,从手工坊到心灵剧场的蜕变

走进“爱馨苑”,街道打造的“多阵地康复矩阵”,让每个需求都有处安放。烘焙教室里飘出咖啡香气,康复者们专注地拉出爱心奶泡;‌心理辅导室‌里,专业心理咨询师每月坐诊,用沙盘游戏打开心结;‌在“爱馨沙龙”中,患者家属学习照护技巧,从“孤军奋战”到抱团取暖;在‌“爱馨工坊”中,非遗老师带领康复者们绘制西郊农民画,作品义卖助他们赚到“人生第一笔收入”。“以前总觉得孩子是负担,现在我们一起做手工编织,她还能教我新花样!”活动现场,一位患者家属举着女儿编织的手机挂坠,眼眶湿润。


‌聚力·回归,专业力量搭建“回归之桥”

“康复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街道组建的“社工+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团队,为每名患者定制“一人一档”。区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定期驻点,42场心理帮扶、6次社区宣教覆盖超500人次。60多名“心灵伙伴”志愿者穿梭在社区,陪康复者买菜、散步,用日常陪伴消融偏见。

更暖心的改变藏在细节里:与公益组织共建的“特别匠人”培训基地,让康复者们学习非遗手工艺品制作;每月一次的“社区开放日”,居民受邀体验康复课程,让他们对精康患者从“避之不及”到“并肩而坐”。


愿景·璀璨,让每颗星星都找到发光坐标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治病,更是帮他们回归应有的位置。”街道残联负责人指着墙上的智能系统介绍,15个居委已实现康复服务“步行可达”,下一步将探索“职业康复+社区就业”新模式。

无论何时,“爱馨苑”的灯光总是让人感到温暖。书架上摆满康复者们制作的文创,烘焙教室飘出欢笑声——这里不仅是康复驿站,更成了连接心灵的“城市会客厅”。北新泾街道正用有温度的服务,让特殊群体找回属于自己的星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