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街道科普月系列活动丨溯源中华古代科学,点亮青少年探索之光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8日

为厚植青少年科学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北新泾街道、爱馨苑社区书院、街道团工委联合策划举办“溯源古代科学・筑梦青少年”科普月系列活动。四场主题活动分别聚焦一行、方以智、李善兰、徐光启四位中华古代科学巨匠,以“听科学家传奇+学硬核原理+动手实践”的沉浸式模式,让青少年在探索中解锁天文、光学、植物学、农学的奥秘,感受古人智慧与现代科学思维的碰撞。

探天时之秘

跟着一行大师解码“时间密码”

活动首站以“探天时之秘・铸古仪新辉”拉开帷幕。科普老师生动讲述唐代科学巨匠一行的传奇人生——这位集天文学家、数学家、佛学家于一身的奇才,不仅主持编制精准的《大衍历》,更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为“地圆说”埋下雏形。动画演示让孩子们读懂《大衍历》如何结合日月运行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时,而“日影长短”“晷针倾斜度”的提问,更激发大家对天文的深度思考。

最热闹的动手环节里,青少年分组用木质圆盘、晷针制作日晷与圭表模型,随后几组亲子家庭还分别到阳光下实测,将太阳高度角计算、影子与时间的关系等知识从课堂落到实践,亲手解锁古人“观天测地”的科学智慧。

寻光影奥秘

随方以智解锁“小孔成像魔法”

“原来古人早早就懂光的秘密!”在“光影探秘・童创未来”方以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出这样的惊叹。科普老师以“会写诗画画的跨界科学家”为切入点,介绍明代博学家方以智的成就——其著作《物理小识》中“光乃直线之行”的理论,比西方同类结论早百年。

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时,孩子们精准定位小孔、调整观察距离,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转化为清晰的影像,在“玩”中理解科学探索的“观察-提问-验证”逻辑。

品农学之智

随徐光启揭秘“农具里的科技力量”

“古代也有‘机械自动化’?”“探农学智慧・筑科技童梦”活动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的故事颠覆了孩子们对传统农具的认知。老师介绍,这位明代科学巨匠编纂的50余万字《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南北农业经验,还引入西方几何学知识推动中西科学对话;而他所处时代的风谷机,更是让脱粒效率提升3倍的农业革命利器。

动手制作风谷机模型时,青少年在老师指导下组装木质框架,调试结构,将空气动力学、重力筛选原理融入实践。当亲手制作的风谷机成功筛选出颗粒时,孩子们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古人智慧藏着解决问题的密码。

赏植物之美

伴李善兰玩转“科学与非遗的融合”

“函数、方程这些数学术语,竟然是他命名的!”在“探秘植物学・巧制永生扇”活动中,青少年认识了“中国数学符号体系奠基人”李善兰。老师循着他的学术轨迹,讲述其翻译《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引入微积分概念,以及以“以中释西”范式奠定中国近代植物学基础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科学先驱的严谨与开放。

压轴的永生花团扇DIY环节,孩子们将植物生态特征与非遗团扇技艺结合,在粘贴、构图中践行“科学为骨,文化为魂”的理念——不仅学会辨识植物特性,更用手作传递传统文化之美,理解科学与艺术从来不是割裂的。

本次科普月系列活动,以四位古代科学巨匠为纽带,创新儿友好阅读形式,打破历史与科学的壁垒,让青少年在听、学、做中既记住《大衍历》《农政全书》等文化瑰宝,更掌握“观察自然、提问验证、动手解决”的科学方法。北新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出更多融合传统文化与科学探索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溯源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中点燃科学梦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