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路街道:多措并举压实护苗责任 依托站点筑牢未保防线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9日
华阳路街道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枢纽平台作用,以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建设为引领,以信息汇集共享中心、全面保护促进中心、应急处置协调中心、临时照护兜底中心、社会力量整合中心五个中心建设为抓手,使未保站成为未成年人的“避风港”、汇聚各方力量的“爱心屋”、未保工作的“情报所”、家长和未成年人寻求帮助的“加油站”,不断探索构建“多面一体化”未成年人协同关爱保护体系。
一、和谐兼容、同向发力,阵地建设体系化
完善组织架构,加强领导协调。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民政和文化的副主任组成双副组长,服务办、平安办、党政办、信访办、司法所、妇联以及派出所、卫生中心、居民区、各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同志任组员。同时,设立专项工作预算,在资金保障上为未保工作保驾护航。打造未保阵地,资源集约配置。街道依托“未保站”,融入“N个阵地资源”,形成“一站多点”的未保工作格局。一站即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立“未保站”,打造枢纽式服务平台。多点即,依托党群中心、文化中心场馆,设立凝聚力微展厅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屋、亲子活动阅读基地、亲子园、未成年人应急处置中心等特色场所;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立“医养结合”的困境儿童临时照护点童心驿站;在21个居民区设立儿童之家,引入儿童友好服务项目,配套“全方位、全天候、全年龄、全功能”的家门口关爱服务。建立专业队伍,落实主责主业。夯实“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和儿童福利社工”专业化队伍力量,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帮助困难儿童及其家庭困境,提升儿童成长幸福指数。此外,街道还不断完善未保专家库、社会资源库、法务资源库、专业社工库,形成专业化服务队伍。目前,街道已有43名成长专家、23名成长专员、12名成长顾问、5家社会组织、6名公益律师、16名专业社工。
二、多元参与、探索创新,协同保护体系化
加强部门联动,构筑护童“防火墙”。与辖区学校合作,形成“指导+衔接+反馈+互动”模式,与上海市特殊职业学校公益互动,设立爱心超市,关爱特殊未成年人成长。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卫生中心之间构建协同育人保护的家校社医联动机制。与区检察院合作,建立困境儿童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共同联手,解决多件典型案例。如2021年底,街道与区检察、公安、卫生等部门,跨省协调,最终让2名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成功走上“回家之路”,被央视新闻采访播出。又如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性侵案件中发现一美容院涉嫌招用童工,及时将线索反馈给街道未保站,在未保站的牵头推动下,该美容院被移送区人社局处罚,对童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统筹多方资源,提升服务“树品牌”。创立“未爱童心”服务品牌,通过打造“五大主题服务”,即童心乐学、童心家园、童心协力、童心之窗、童心向阳,夯实成长导师、成长向导、成长专员、成长顾问、成长专“五步成长法”,推动信息共享、促进保护、应急处置、临时照护、整合资源五大机制。联合专业服务类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举办《如何读懂孩子的心》《上海市未成年人特别保护操作规程》《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等19场主题服务,积极为未成年人建立亲情纽带,实现未成年人家庭“自助+互助”的观念。推动自我觉醒,社区治理“童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未成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街道与妇联合作,建立未成年人工作项目联盟,开展“苏河小宁”儿童友好系列活动项目,借力苏河步道华政湾“吾百家园”童心志愿者队,策划“小小咖啡师牵手苏河梦”“小宁当家做社区的小主人”“做会收纳的苏河小宁”等系列活动。
三、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关爱防护体系化
细致摸排,落实“政策找人”机制。通过“社区云”梳理出来自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等120名困难儿童,其中包括34名困境儿童。及时发现2名儿童因家庭变故导致监护缺失,按照规定为其申请困境儿童。对接“两新”党组织等社会力量,为43名小朋友圆儿童心愿梦。聚焦重点,抓好精准施策工作。通过上门走访排摸发现有10名困难儿童家庭有残疾、大病等多维特殊困难。街道未保站整合各方力量,以组团式的方式入户详细评估,定制“个性化”纾困方案,建立一户一档,并通过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助学、助医、助洁、心理关爱等服务。防范隐患,探索心理关爱服务。依托市民政局在全市率先签约试点的“未爱小屋”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积极生命教育”“家庭关系调适”“情绪疏导”和“自闭症咨询与科普”等常态化专业培训10场,涉及700余人。问需解难,做好疫情期间工作。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中,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了解未成年人的健康、生活状况,累计电话、微信随访580人次,走访慰问68人次。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及时为所有困难困境儿童送上防疫大礼包,协调就医用药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疏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