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宁区  / 民政局  / 民政新闻 / 稿件页

区民政局推进养老服务和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8日

(一)完成为民办实事等重点项目。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0个家门口服务站,新增适老化改造200户、智能水表用户500户,打造1家智慧养老院、1家“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做好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申报工作(民政部和财政部项目)。优化床位结构,新增家庭照护床位500张、认知障碍床位50张。稳步推进清池路养老院在建项目,计划三季度完成工程建设,年内试运营,打造区级综合示范机构。全面深化长宁区养老服务行业党建“同心圆”建设,推动共建共享,探索提供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体活动等优待服务清单。

(二)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完善分层分类管理,修订长宁区养老服务机构补贴制度,抓实抓好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质量监测、消防达标建设等专项工作。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优化“长者食堂+助餐点+长者餐桌”为老助餐网络,进一步提升为老助餐送餐规范化水平,指导各街镇积极争创市级“双优”社区长者食堂。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出台《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有意愿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全覆盖,在试点街镇探索“居家医养”新模式,推动三方之间服务资源链接、服务信息联通和服务项目联动,打造区域“医养联合体”、“医养党建同心圆”、“智慧医养”、“小蓝花”守护行动等多个服务品牌项目与机制模式。修订长宁区养老机构补贴办法,对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给予激励。持续推进养老顾问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赋能培训,探索建立一支老年认知障碍专项养老顾问队伍。持续推进养老顾问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赋能培训,探索建立一支老年认知障碍专项养老顾问队伍。指导辖区内街镇加强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点建设,提升租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规范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补贴审核,做好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培训组织工作。

(三)深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进一步提升中、高等级技能证书持证率,力争2025年底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95%,中高级护理员持证比例达到30%以上。组织开展护理员技能大赛,探索培育养老领军人才、老年社工、养老服务工匠等队伍。探索通过“政府+高校+企业”方式建立异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从业者参加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中专班、大专班等学历制教育,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扩大认知障碍专业照护人员培训覆盖面,探索开展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考核。

(四)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进一步完善民政主导、多部门协同的立体化监督体系,聚焦运营、消防、医疗、食品等监管重点领域,形成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加强养老机构预付费监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监管评估体系,开展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质量,开展评估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五)做好养老服务特色工作。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做强小蓝花市民中心区级认知障碍赋能支持平台,以市局创新项目为支撑,完善“家庭-社区-机构”全链条服务闭环,实施小蓝花“十百千”行动。打造“小蓝花记忆课堂”品牌,织密三级预防体系和家庭支持服务网络,培训一批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员,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机构布局,新(改)建2家专业照护型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机构,持续开展认知障碍关爱服务系列活动。促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幸福养老689生活馆,嵌入银发经济会客厅、银龄直播间、智慧健康体验区等,着力打造集银发居家场景体验和银发产品、康复辅具租售服务等功能的一站式银发生活馆。继续开展烟感报警器、智能水表、“一键通”等智慧养老服务项目。落实数字化社区长者食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创建认定工作。

(六)落实老龄相关重点工作。优化区老龄委组织架构,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强化老龄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职能发挥。结合“十五五”规划,迭代升级“幸福养老”指标体系3.0版,与长宁区国际精品城区指标体系相衔接,广泛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持续深化九九购物节品牌,突出商旅文体展联动、商圈能级提升和商贸主体挖潜特色,线上线下优惠措施不少于300项,持续深化“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建设。强化银发经济产业联盟和银发会客厅建设,扩大产业联盟规模,组织开展产业沙龙及论坛活动,着力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进老龄事业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