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实践 ——以『艺术护照』项目为例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从传统物质救助向精神文化赋能转变,在全国率先创新设立“艺术护照”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为辖区内低收入家庭中3—12岁的孩子建立一本“艺术护照”,通过文化艺术赋能,满足困难家庭儿童对救助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有益实践经验。
主要做法
加强制度建设,政策结合顾问寻“童”。出台政策文件,为实践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出台《关于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服务类社会救助指引》等,依托长宁区“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建立的370位顾问团队,为项目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人才资源。
形成系列清单,供需精准对接识“童”。打通民政、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数据壁垒,推动数据信息在“社区云”平台汇集。开发困难家庭及其儿童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对每名困难家庭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了解、掌握、核实具体情况,特别是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汇总形成困难家庭儿童“树形”需求清单。“树形”清单以困境儿童为“种子”,向上延伸出系列清单,包括社会救助资源清单、社区救助顾问服务清单等,通过“数据获取—用户标签—用户画像—应用服务”的运作流程,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精准匹配和递送。全区汇集政府部门与人民团体各类救助资源项目73个、爱心救助企业138家、救助类社会组织54家;发布4大类、14小类、34项服务类救助清单。
整合政策资源,数字AI赋能帮“童”。借助AI本地预训练模型,将分散在民政、教育、卫生、人社、房管等10个部门涉及救助帮扶的84项政策文本,汇总形成政策信息清单,精准匹配相应的救助政策和资源,形成个性化帮扶方案。项目借助AI技术,设计了具有科学性和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服务,形成艺术课程培训、艺术文化活动、艺术场馆参观和艺术主题讲座等4类服务包,既满足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又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强化组织引导,多维协同保障护“童”。从多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促进项目落地生根。政府部门间建立“横向协同”机制,通过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和召开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加强相关部门政策衔接、信息共享和资源统筹;各博物馆建立免签“馆际协同”机制,多家场馆合作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政府、街道和社区建立“纵向协同”机制,民政部门与街镇、社区居委会协同,让服务站点成为资源对接中心。此外,在协同监管方面,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上传进度,每门课、每次活动都建立台账,还有审计专家回访。
夯实人力保障,“艺护师”全程育“童”。组建一支由多方人员构成的“艺护师”队伍,协同为困难家庭儿童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社区救助顾问承担精准识别和需求评估职责。志愿者通过艺术课堂、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与孩子互动。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定期策划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和艺术展览。社会组织人员负责对接资源与服务,确保每个孩子的需求能够通过多方协作得到满足。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生活关怀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情感支持。
经验启发
“艺术护照”品牌项目是长宁区推进“多源头政策找人、多渠道资源整合、多维度需求评估、多元化专业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鲜活实践。不仅让辖区内困难家庭儿童受益,其创新模式亦能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其意义在于:培育困难家庭儿童,使其成为优质人力资源,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行路径;塑造困难家庭儿童品格,推动文化、礼仪、孝道、爱心等社会价值建设;拓展发展型服务类社会救助内涵,推动准公共产品性质机构积极投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体而言,“艺术护照”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主要归结于以下两方面:
形成艺润成长模式。“艺术护照”项目形成的艺润成长模式是对发展型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的有益探索,通过文化赋能推动社会救助向促进困难群众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其创新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体现服务类社会救助理念创新,关注困难群众发展需求;二是开展需求评估,因需设计,通过社区救助顾问走访和大数据分析构建儿童“全息画像”,精准掌握情况,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三是建立服务清单,确保供需精准对接,让艺术教育和心理辅导资源快速匹配儿童家庭;四是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形成社会救助网络,增强全社会参与感;五是资金保障,监督指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严格监督机制,提升实施效率,保障救助长效可持续;六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孩子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帮扶方案。
推动救助模式创新。“艺术护照”项目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扩展了文化赋能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孩子们培养了兴趣爱好,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助,为困难家庭的未来发展提供长远支持。项目展示出文化与艺术在社会救助中的强大力量,不仅帮助困难家庭孩子重塑品格,照亮困难家庭儿童的未来,更为社会救助体系注入新动能,实现物质救助与精神文化赋能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