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宁区  / 教育局  / 区级新闻 / 稿件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调研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9日

4月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发友副院长,信息中心田凤主任,张臻副主任及信息中心其他人员一行对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调研。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熊秋菊,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赵佳然,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鱼东彪,部分校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参加调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长宁区长宁路小学智慧体育乐园及智慧体育运动设备等数字化设施和场景,观摩了智慧体育课堂和AI听说课堂,听取了张莉群校长对教育数字基座、智慧体育大屏、课后服务等应用场景的详细介绍。实地考察了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的户外种植区、智慧空间、数码印染工作坊等特色场景,观摩了运用“纸笔同步”系统开展的数学课堂,听取了罗宇锋校长对学校特色育人场景建设情况的详细介绍。

座谈会由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赵佳然主持。座谈会上,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长宁实验幼儿园、长宁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延安中学、上海市娄山中学、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分别从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考、低代码赋能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艺术教研发展、数据驱动精准教学、数字技术赋能跨学科学习、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后服务进行分享。

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赵佳然提到,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将聚焦三大重点领域:一是推动数字基座的智能化升级;二是深化数据赋能,构建更加科学化的育人模式;三是构建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生态环境。长宁还将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可能性。

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熊秋菊介绍了长宁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她提到,经过历时近四年的探索发现,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破局之道,是实现长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促进了长宁活力教育生态更加蓬勃发展,促进了师生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基座联通,破除数据孤岛,实现“花小钱办大事”。成功探索出低能耗数字化区域建设方式,建成教育数字基座,实现四级资源贯通格局,促进优质资源惠及所有师生,实现数据汇聚,促进多元数据高效流通。二是数据驱动,破除教育内卷,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强化数据融通,突破教育治理难点;数据驱动五育融合、因材施教、课堂模式变革、人工智能+等场景发展,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三是生态重塑,破除合作壁垒,实现教育与科技发展的一致性力量。人人参与合作,实现跨界价值共创,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基于低代码数字应用开发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现活力教育新生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从数据标准、数据挖掘、数据应用、数字化教育工具应用、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等方面同与会人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田凤主任肯定了长宁标准化+个性化的转型路径,区-校两级数据基座的互联互通以及对基座、数据、生态三个关键词的精准把控,并提出四点建议:深化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优化自适应学习系统;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发友副院长肯定了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五个方面的有效实践及取得的八个方面的成效,同时对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提出六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他肯定了长宁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勇于实践:一是构建了以数字基座为基础的整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二是探索出了政府-学校-市场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模式;三是搭建起区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教育数字化平台;四是构建起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赋能数据治理和育人方式变革的数字化教育生态;五是形成了以低代码应用为载体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机制。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一是赋能教育治理;二是赋能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三是赋能课堂教学;四是赋能学生学习和成长;五是赋能教师学习、研究、发展;六是赋能家校共育;七是赋能评价;八是促进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变革。建议重点关注:一是区域整体统筹设计、搭建标准化、互联互通的基座是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基础;二是政府-学校-市场协同发力是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保障;三是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积极参与共建共享是推进数字化的关键;四是持续深入收集、挖掘、分析、运用数据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根本途径;五是持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最新技术是始终保持前沿、构建数字化生态的重要条件;六是数据安全、伦理、师生隐私等是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