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青战“疫”丨“做不了语言宣传,跑腿也行!”95后团青用无声力量守护社区 (2020年03月02日) 来源:团区委
推一推铁门,拉一拉门把手,走在武夷路上的倪珍佳一直重复着这两个动作,以确认400多米的路上,老洋房、小弄堂的9扇沿街铁门都是关闭状态。
这名95后团员,从发微信给居委会老师“请战”到今天上岗已经10天。若不是她左耳戴着助听器,若不是她努力说话时语句有些含糊不清,你都不会觉得她有什么特别。
穿上长宁平安志愿者马甲,扎起马尾辫,洗好手,上午9:50,倪珍佳走出小区,来到武夷路上。武夷路沿街有很多老洋房和小弄堂,每几户或几十户自成一个单元,由铁门“把守”,归华阳路街道飞乐居民区管辖。
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超毅介绍,他们是一个混合性小区,既有商品房、售后公房,也有老洋房、小弄堂,约有600户居民。
一般小区可留一个出口,设立门岗,工作人员轮岗查验进出小区的人员情况。然而武夷路沿街这些老洋房,小弄堂,共有9扇铁门,每扇铁门后,最少有1户人家,至多有40户人家,设立门岗不现实,只能靠居民自管。居委会提前为居民换了新锁,配了钥匙送到居民家中,进出时自行将铁门关上,谨防无关人员出入。
作为社区志愿者的倪珍佳所要做的,就是从武夷路160弄出发,由西向东,一路巡逻至武夷路40号,查看9扇铁门有无敞开的情况,及时帮助居民关闭铁门。
10点上岗巡逻的倪珍佳步子很快。原本就关闭的铁门,她会用手推一推,拉一拉门把手,确认铁门锁紧。武夷路52弄29号住了11户居民,这扇绿色铁门隐匿在小弄堂内,她快步穿梭至弄堂尽头,用力推了推铁门确认锁住才离开。回到弄堂口,发现居委会张贴的疫情防控温馨提示有一角没粘牢,她下午拿来双面胶进行粘贴。
偶尔碰上有居民走出铁门,她就停下脚步静静等在一旁,眼里蕴着笑,等居民关门后,她再去二次确认。
只有走在倪珍佳左侧,才能发现她的特别——她的左耳戴着助听器。只有书记李超毅嘱咐她注意事项时,才能发现她的特别——需要大声对着她耳朵说话,倪珍佳是一名聋哑女孩。
倪珍佳是飞乐居民区的居民,她一直被社区大家庭的“爱”孕育着,社区干部、楼组长、志愿者等经常给予关怀。
今年春节,倪珍佳跟着父母回安徽的外婆家过年。2月5日回上海后,主动上报居委会,全家自觉居家隔离14天。
在家隔离的日子,她常常透过窗户看到小区里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穿着志愿者马甲,在楼下张贴告知书和防疫宣传海报。戴着助听器的她还能听到志愿者手中的小喇叭播放着:“请返沪居民及时扫码登记,居家观察14天,守护你我健康靠大家。”
那一刻,倪珍佳很想加入他们,她觉得有一种力量在血液里澎湃。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她主动联系居委会,通过微信表达了“请战”意愿:“我想做抗疫志愿者,可能我无法做语言宣传的工作,但是信息录入、微信沟通、宣传海报绘制等,我都可以做,哪怕是跑跑腿,我都愿意。”
李超毅说,居委会一开始并未同意,担心孩子的安全,也因为她比较特别,“但小倪字里行间十分坚定,而且我们的确也需要人手,考虑到街上巡查不需要很多语言沟通,我们同意了。”
就这样,倪珍佳成为了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巡查员,每天在武夷路巡查小区门口值守情况,填写巡查记录,上报居委。400米距离,她每天上午10点来回走一遍,下午3点再来回走一遍,已经坚持了10天。
戴着助听器的她可以听到他人讲话,但如果对方讲得特别快,她听不清,就会掏出手机,打字交流。在现场,倪珍佳也在努力开口:“爷爷,出门别忘把门关好。”见到一位老伯出门后没及时关门,她提醒了两遍,虽然话语有些含糊,对方也听懂了:“我想要看看外面,通通风,等会我就把门关好。”
一路上,她看到不少熟悉的街坊邻居都在做志愿者,他们成为了门岗“值守员”、返沪情况“排查员”、健康状况“登记员”、助老服务“送菜员”……大家都在为这场战“疫”贡献力量,默默无闻地用“爱”筑牢小区防疫堡垒。
倪珍佳从小就喜欢美术,喜欢用画笔记录下生活点滴。从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毕业后,她成为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的一名学生。
除了做志愿者,倪珍佳还花了三天时间,写下了书法“万众齐心战胜疫情”,一幅画作也正在创作中。
这段日子以来,她看了很多插画家所绘的抗疫作品,新闻中那一幅幅抗疫画面也让她十分感动,这幅彩铅画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双紧握在一起的双手,一边是患者,一边是医者,画面中还绘有被紧急召回的微信对话框,有医护人员为了驰援武汉而剪短的发,也有身穿防护服治疗病人的画面。
“我想表达爱,相信爱背后有很多故事。”通过文字,倪珍佳告诉记者,“我相信,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用这首诗激励自己,也激励所有战‘疫’的同伴们,定会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定有一道阳光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