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青战“疫”|长宁“疫”线外语翻译青年志愿者上线 (2020年03月13日) 来源:团区委

“こんにちは。お邪魔します。住民委員会のものですが、防疫に関する注意事項をご説明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一位日语翻译志愿者敲开了虹桥荣华古北社区的一家日本住户的门,用流利的日语向业主说明来意。

 

3月以来,上海市对来自境外重点地区人员实施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为了能在疫情期间与外籍人士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指导他们配合上海的疫情防控政策,长宁团区委火速行动,招募外语翻译青年志愿者,包括英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先后为虹桥街道、周家桥街道和程家桥街道等有较多外籍居民的社区输送力量。

 

目前,已收到180余位青年志愿者的报名信息,经过岗位匹配和岗前培训,首批66名青年志愿者前往社区协助社区工作者、物业和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为上门排查情况提供外语翻译服务。

 

在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昂立日语和上海中智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向团区委提供了20名日语、韩语教师志愿者,沪江网面向韩语学员发布了招募公告。在这支66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中还有青少年事务社工、航空公司员工、导游、律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等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

 

外语翻译志愿者们主要协助社区开展电话或入户沟通、防疫信息登记、解释宣传防疫政策等工作。每天朝9晚6,有时一天需要拨打100多通电话;有时要全副武装陪同医护人员一同上门翻译解释情况;有时要和社区工作者一同深入社区逐楼逐层进行境外人员排查。工作初期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志愿者常常加班到晚上9点,第二天又连轴转地赶往另一个社区。在高强度的排摸工作下,翻译志愿者们毫无怨言,依然用他们最饱满的工作态度投入疫情防控,为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所在居民区共2.02平方公里,有42个小区,在3.2万实有人口中,有一半是外籍居民,其中近50%是日韩籍。最近随着外籍返沪居民的增加,居委、物业和社区医院的排摸压力都大了起来。

 

上海中智国际教育培训中心的翻译志愿者朴花子,穿着肥大的白色防护服,隔着口罩和面屏,用流畅的韩语向刚从首尔返沪两天,正在居家隔离的韩国妈妈耐心解释消毒片的用法。

“这是消毒片,一升水泡两片可以用来清洁地面,泡四片可以给垃圾喷洒消毒。”她在门口耐心解释,门内的韩国籍居民不住点头,用韩语表示感谢,还说多亏了她的告知,否则自己还以为这是可以口服的药片。

 

来自上海昂立日语的志愿者小徐,原定4月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念研究生,日本爆发疫情后,开学时间被延后了。“赋闲”在家的他前两天接到团区委的电话,当听到“愿不愿意做志愿者”时,这个土生土长的长宁小囡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中午吃过简单的盒饭,居委会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半小时后到玛瑙园小区的消息,那里有2户日本居民、1户韩国居民和1户美国居民需要上门为他们登记、测体温。

 

小徐协助医护人员将来意进行翻译,由于航班号记不清了,住户有些不耐烦,伴随着一串日语,语调也逐渐升高,但是通过小徐耐心的翻译和解释后,住户的情绪逐渐缓和。

“小伙子,今天还好有你在。”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说,此前小语种志愿者还未到岗时,上门如遇语言不通的外籍居民,工作人员会先播放一段日语或韩语的说明视频,然后使用语音APP,一句一句翻译给对方。“原本每户居民至少要沟通20分钟,长的甚至要30分钟,现在10分钟就能说清楚了。”

 

青少年事务社工王青霞,因为喜爱韩国文化和日漫,自学了韩语,想不到疫情期间却派上了大用处。成为长宁区韩语翻译志愿者的她来到虹桥荣华社区,虽然以前曾有和韩国人交流的经验,但一想到要解释居家隔离等措施,王青霞有些底气不足,连夜开始做笔记,补作业。她将隔离、健康观察、测量体温等单词全都打印出来,一个个标上韩文,表述不清之处马上请教另一位朝鲜族韩语志愿者。不知不觉,王青霞有了一叠笔记,这是她在战疫前为自己准备的“武器”。

 

刚开始两天,王青霞跟着居委工作人员深入社区,逐楼逐层进行境外人员的排查工作,询问基本信息、返沪日期、联系方式等,两天共排摸5栋大楼共152户。隔离中的外籍居民面对的问题多种多样,语言的困难使他们感到担心与无助。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和一位完全不会中文的韩国家庭主妇的接触,在沟通中她了解到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酒店进行隔离,由于语言的不通,她家门都不敢出,平时的快递和垃圾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王青霞的出现,不仅做到防疫信息的传达告知,更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困惑,成为安抚和帮助国际友人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