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尊重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05日 【字体:

【案例】一天,5岁的明明和父母一同去邻居家串门,邻居拿东西给明明吃,还没等明明表态,父母便很快地回答邻居:“他不想吃!”明明心里很委屈,其实他是很想吃的。回家后,父母亲为他做了很多营养食品,明明不想吃,父母又打着骂着要明明吃。通过了解发现,明明平时的衣食住行全都操纵在父母手里,他对自己完全没有主动的选择权。
【解析】以上案例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典型表现。儿童虽然年幼,但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事事帮孩子做决定,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思维能力、自尊心都会受到挫伤。心理学家认为,尊重孩子是其形成良好性格和心理健康的最佳补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尊重。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小时侯不把他当人看,长大以后也做不了人”。可见尊重儿童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一项研究表明,受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健康活泼,对新生事物反应极其灵敏,而长期受压制、体罚的儿童则表现出行为呆板、胆小、反应迟钝,而且极易发生精神性疾病。
【特别提醒】《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公约同时也指出,儿童有权参与跟自身有关的一切事务;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一切与儿童有关的行动均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那么,作为家长要做到尊重儿童的权利,应该注意哪些呢?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人格的完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决不能在人格上给孩子下定义,不要随意辱骂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该及时调查事实,区分是非,全力保护孩子的人格。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他们也都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而奋发努力,尊重孩子就应尽可能地为他们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按自己的选择去做事。逼孩子走他们不愿意走的路,非但不能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而且会扭曲孩子的心灵,甚至把他们的未来扼杀在摇篮之中。父母应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论遇有什么事,都先鼓励孩子去自我思索,自我选择,父母再根据孩子的选择作出相应的应答,即使要改变孩子的想法,也要和孩子商量,讲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使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了解了利弊。
三、尊重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的文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更多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评价,不大考虑孩子的感受,甚至有些家长的言行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尊重孩子的感受要求家长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要善于用和孩子共鸣的感情去处理事情,分担他们的忧虑和喜悦。
 四、尊重孩子的劳动。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劳动得到承认,成果得到别人的欣赏。当孩子完成了一件手工制作,整理了房间,自己动手做了一顿饭……,家长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当孩子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事,他们的人格也会更加完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