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下单, 护士便能上门服务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30日 【字体:

□记者 赵立

       这几天,家住天山街道的林雯(化名)一直高烧不退,本应该到医院输液,可她却浑身乏力,不愿出门。为此,林雯的母亲拨通了“天山美小护”社区居家照护热线,在家庭医生出具了医嘱后,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上门为林雯输液。

       如今,“天山美小护”社区居家照护平台已开设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留置导尿、压疮护理、换药、静脉采血、快速血糖、膀胱冲洗、心电图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11个项目。在天山路街道居住的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工作室微信号、电话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预约,只要出具家庭医生开出的医嘱,都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

       陈平(化名)常年居住在国外,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便是生活在国内,且年事已高的父母。前不久照顾母亲的国内阿姨告诉陈平,听说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美小护”社区居家照护平台可以派单给护士,为走不出家门的居民进行上门服务。这个消息让陈平喜上眉梢。他急忙打听到了签约家庭医生陶齐渊工作室的微信号——“天齐家医工作室”,顺利为父母预约了上门服务的护士。

       两天后,护士上门为陈平母亲进行了血糖、血压等项目的检查,发现其血糖偏高,建议去医院检查后,检查后,陈平的母亲被诊断为早期糖尿病,用药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016 年底开始运行至今,“天山美小护”平台已接单1390个,平均每天护士出诊1.5人次,为社区百姓开展上门居家护理服务。

       今年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相关精神,确定上海为全国6 个试点省市之一,并于4 月启动试点,主要针对长期在家卧床的病人,经互联网平台预约,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为此,区卫健委组织系统相关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复旦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围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供需调查、服务模式、激励保障、信息化支撑、质量控制以及风险防范等相关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

       6 月份,区卫健委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和配套8个规范文件,从“标准、规范、清单、流程、激励、保障、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试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拓展护理服务供给侧模式上做细、做实、做透,并注重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能级提升,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市“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出思路、出经验,促进护理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正开发微信公众号平台,将设置居民、医生及护士 3 个服务端口,居民可在线了解服务项目、申请上门护理服务、支付订单费用等;医生可在线审核是否符合出诊要求、开具出诊订单;护士可约诊患者,并按时上门出诊。

        同时还将优化服务供给,参照医生多点执业模式,开展护理人员多点执业,由第三方运营网约护理调度中心,从接单、录入、分派、调度、跟踪实施一体化运作;梳理供需双方诉求,拟定了首批导管护理、伤口护理、口腔护理、长期卧床护理等30个项目,其中,服务时间在9-17 时的,纳入医保保障范围,服务时间在 17-22时的,费用由患者自负。联合华东医院规范操作流程,将制作每个服务项目的统一出诊包,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是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 5 年以上的护师,且须接受区“护理师互联网+护理”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

        此外,将在现有出诊护士20元/次服务费的基础上,给予 60-100 元/次的补贴。下一步,计划为医护人员购买医责险及意外险,并在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