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有没有门槛?在上海,一堂30年的父母课,教了六千人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7日 【字体: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潇 张凌云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爱孩子。

在所有参加课堂的学员里,杨之芬显得与众不同。

年近四十的她戴了一顶黑色鸭舌帽。这与她不施粉黛的样貌、极为质朴的衬衣有些格格不入。

她又是听得最入神的那一个,始终凝视着讲者。

摄像师捕捉到了这一点,镜头朝着她的方向缓缓转来,她有些不知所措。但很快,授课内容再度吸引了她的注意。

一周前,她接到长宁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顾薛磊的电话,让她去听一堂叫作“为孩子父母学校”的课。她本不想去,但对方不容推脱地说这对你有好处。

听完以后,杨之芬同意了顾法官的判断——“如果早一点听到这样的课,我或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长宁区法院的这堂父母课,从1989年起步,至今30年,见证了6000多位父母重新审视自己为人父母的爱与责任,也见证了中国婚姻观念的变化以及婚姻司法的变迁。

值得注意的是,30年来这堂课从未更名。这或许意味着,无论婚姻理念怎样更迭,一个主题是永恒不变的——人们依然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爱孩子。

 

 

【遗弃】

5月20日的课堂内容,杨之芬印象最深的是那部微电影《离婚了,我们依然是最爱你的爸爸和妈妈》。

片中那个天真的小男孩豆豆像极了她的儿子。可是那么多年,她好像从没试图了解,儿子晓锋的内心到底怎么想。

3年前的一天凌晨,她坐在家对面的快餐店抹泪。

那一天她打了晓锋。原因是搬家时又听到了闲言碎语——她从老家来沪打工,却在“稀里糊涂之下”有了这个非婚生的孩子。

“要是没有这个孩子,人生一定不会过成这样!”儿子不听话时,她就这么想,下手也格外重。但同时又自责,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哭了许久,她暗下决心,带着8岁的晓锋一起去了位于虹桥路的长宁区法院门口。

“你去找顾法官吧。跟着我,你没有好日子过。”她有些赌气地说。晓锋没吭声,他还在生妈妈的气。

杨之芬抱了抱儿子,转身就走,一路冲向地铁站,没有回头。儿子没有追来。

这不是顾薛磊第一次遭遇当事人遗弃孩子。

顾薛磊1997年进入长宁区法院工作,2007年进入长宁区法院少年庭。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少年庭,于1984年成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