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瓶三事展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8日

炉瓶三事

《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封禅记》载:“黄帝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香,舂杂杂宝为屑,以沉榆和之若泥,分尊卑华戎之位。”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也记载了数千年的香文化历史。辽宁省的红山文化及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均出土了数千年前的熏炉,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四千多年前陶竹节带盖熏炉,被誉为中华第一炉。

香的使用与传统手工艺及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历朝历代各种式样及各种材质的香炉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式炉,汉代博山炉;魏晋南北朝莲花炉、篮式炉、长柄手炉;唐代多足熏炉、银香球;两宋仿古礼器之鼎式、鬲式、樽式、簋式等炉具,及鸭熏、雁熏、鸳鸯熏、狮子熏等仿生炉;元明清以来在前代的炉具样式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陶瓷的各种单色釉及青花、五彩、法华、粉彩、珐琅彩等均精彩纷呈。而产生于明代宣德年间的官造合金铜质宣德炉,在明代晚期已成为了香炉具中的收藏精品。南宋以来亦产生了许多的制炉名匠,南宋姜娘子、元代陈天锡、明代吴邦佐、胡文明、石叟、张鸣岐、甘文堂、徐守素、蔡文甫等,同时又有宫庭御制香炉具及许多的私家定制款式的香炉具。

保存至今之历代雅致精美的香炉具,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艺术品鉴赏门类,在极为众多的华夏文物艺术品中占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