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内心清明无碍 平和泰然处之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5日

清明,在《历书》有载:“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作为节气,它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又是一年清明,且向荒野慢行。”此时天地清明,万物清明,体态清明,精神清明,整个人都清爽明快了起来。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白桐花开,清芬怡人,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

二候,田鼠化鴽(音如)。鴽,鹌鹑属。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倘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因此,清明是一个为了农事安排的重要岁时节气。如何成了有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的节日?这与已经消失了的两个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


寒食上巳,清明之起源

寒食节与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有过19年的流亡生活。

当时逃亡在外,处境非常艰难,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让他充饥。后来,他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肆封赏所有随从,惟独忘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介子推的时候,他已经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在一株柳树下。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介子推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放弃了高官俸禄的生活,寒食节也变成了一个祭奠亲人的孝心感恩节。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成为节日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上巳节,由来久远。《后汉书》中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的记载。魏晋之后,确定为农历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歌舞之大节。

此时春和景明,人们会走出家门,集于水边,洗去污垢,涤旧荡新。这种修禊仪式,寓意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雅集——兰亭雅集,就发生在永和九年的上巳节这天。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的好时机。

在唐代之后,这三节合一,形成了固定的清明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踏青、荡秋千、放纸鸢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又叫春游,在古时叫作探春、寻春。

荡秋千、放风筝也是清明的保留节目。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后来放风筝寄托了“放晦气”的寓意。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成荫,戴柳纪年华

清明节中国民间还有插柳习俗。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艾草青团,江南的况味

清明节食俗有吃青团、艾粄、馓子、暖菇包、子推馍等。其中,江南一带的清明团子,最是春滋味。

春天宜食鲜,宜挖野菜,一波一波山野的气息冒出土。这不,三月暖风一吹,蛰伏地底的艾草探出尖,嫩得能掐出水来。将刚采摘来的艾草捣烂挤出汁液,把汁液与糯米粉揉捏成团,中间裹上豆沙或者笋丁鲜肉等,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后抹一层菜籽油。咬上一口,软软糯糯,唇齿留香,一口下去,便吃下了整个春天,还是江南的况味。


清明,万般风情,尽付于天地自然。不论是勤于农耕、追思故人,还是寻春踏游,食人间至味,或感怀或欣然,一切生发皆源于内心清明无碍、追求平和泰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