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艺志愿】2025上海市文化馆系统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成功举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交流与分享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6日
2025 上海市文化馆系统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于近日成功举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志愿服务开始》为题作交流与分享,展现了文旅志愿服务赋能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路径,引发广泛讨论。
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探索进程中,上海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助力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感受度和满意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完善管理机制,发挥骨干力量,提升工作水平。5月16日, 2025上海市文化馆系统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在宝山区文化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宝山区文化馆承办。参与培训的学员均来自各区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和骨干成员。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姜芬芬等参加开班仪式,该仪式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培训与志愿工作部副主任杨玲芝主持。姜芬芬副局长致辞中介绍了宝山区文旅志愿服务定位,提出以“北上海邮轮滨江度假区”建设为契机,融合艺术与志愿精神,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与城市发展共赢。徐皓副馆长在开班动员中强调志愿服务对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着力打造一支文化馆志愿服务队伍,探索文化馆志愿服务新模式,助力文旅融合,推动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培训特邀中国文化馆协会原副理事长王全吉给大家进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与品牌建设》的授课与点评环节。专家王全吉强调文化志愿服务需厘清概念边界、强化项目管理、挖掘品牌故事,以“社会需求+专业能力+创新亮点”为核心,推动项目可持续化与品牌化发展。
在文化志愿服务经验交流沙龙中,有5个区进行交流发言。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基层指导部主任李佳提出以“双轨服务网络”为核心,构建阵地服务(文化会客厅)与流动服务(艺爱直通车)体系,依托“红领巾讲解员”项目推动非遗传承,累计服务超700万人次。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人事周颖分享“长艺日夜伙伴志愿者团队”在专业性、持续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工作实践。通过有效匹配岗位需求、完善志愿项目闭环管理、以成人组+亲子组进行分类管理、从分享文化资讯、组织技能培训、输送学习机会到发放艺术福利进一步做好社群运营,以文化凝聚力量,提升服务粘性,延伸志愿至群众需求处,成功打造出专属品牌形象。两年来开展服务217场,561人参与,时长7668小时,储备志愿者超1000人。静安区文化馆群文部副主任姜莉芙提出聚焦“市民美育日”招募多元志愿者(含消防、医疗等专业人员),推出“科普夏令营”等特色项目,联动企业、医院开展急救培训等公益活动。宝山区文化馆剧场会展部主任管祺霖提出以“星志愿”品牌为核心,通过总分馆联动形成网格化服务,开展各个门类的沙龙活动,获评国家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金山区文化馆活动部主任孙力提出“小金灵”志愿服务队深耕十年,以管理柔性化(分年龄组别)、价值可视化(志愿服务感染他人)、文化认同化(希望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者)以及故事化传播(10年志愿者成长案例)增强团队凝聚力,覆盖城乡公共文化多元场景。
在专家点评环节,王全吉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规范管理,制定标准化手册,完善志愿者注册、培训、激励流程;二是培训赋能,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与跨区交流;三是品牌建设,挖掘特色项目(如双语服务、城市漫游),打造全国性标杆案例;四是数字创新,开发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文化馆派单”闭环。
最后,徐皓副馆长总结性发言,并提出后续计划。一是建立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群,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与联合培训;二是推动志愿者积分互通与福利共享,探索全市资源反哺机制;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提炼可复制的“上海模式”申报国家级项目评选。本次培训标志着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进入体系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新阶段,为超大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