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网上展示 | 粉墨春秋·画时代——上海粉画40周年作品展(第三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上海的粉画历史不算悠久,最早可以追溯的也就 100 多年前:有学子留洋,遂西画东渐,虽盛行一时,却悄然自息。上世纪 80 年代起,粉画被正式列入全国美展的展览画种,那时画粉画的人很少,又碍于画材、技术等限制,展览中粉画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1985 年全国首个粉画团体“上海粉画学会”成立,粉画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后来的 20 多年间也基本上规模在一个精英的、小众的“朋友圈”里交流深研,虽然积累了一些作品(亦有优秀画作在全国获奖),但学会每逢十年方得一展,了解者甚少,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粉画复兴。

2010 年起,上海粉画学会联手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上海粉画大展,并且一办就是十几年。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和连续不断的粉画展示宣传,逐渐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美院师生和许多社区爱好者的参与,甚至连小朋友也拿起了色粉笔画粉画。日积月累,如今的上海己形成老、中、青三代共绘粉画、同研艺是的多元、繁荣局面——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粉画新作问世,各类粉画展览亦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年轻艺术家的纷纷加入、全国各地粉画创作的普遍兴起、国际粉画艺术家的频繁交流、以及各种粉画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为粉画艺术的提高和拓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进步,使得上海乃至全国的粉画艺术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充满活力,创作水平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当然,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譬如:过度依赖照相机。一些画家的粉画创作完全仿制摄影图片,许多作品都是照片的翻版,画是画得很细,却失去了粉画本身的意义;又譬如:重技巧而轻写生。一些画家只会僵死地抄摹技法,不会描绘大自然中鲜活的光色变化,对景物缺乏富有生命力度的表达。看似有些效果,后续却难以为继;再譬如:缺乏色粉画的特点。有些画作色粉颜料涂得满满,却不善留底,抽离了粉画的特性,不会利用底色巧妙组合不同的色调,使粉画表现缺乏其自身特有的效果,凡此种种,都会影响粉画艺术的长久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艺术的价值在于不同,百花齐放之美在于各有所长。粉画之所以在艺术的原野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它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当德加用粗犷的色粉笔触和浓郁的色彩速写记录下那一群群鲜活的芭蕾舞女时,我们不禁为其富有色粉味的厚重画面而深深折服;而卡萨特以优美随性的用笔与柔和雅致的色调,生动细腻地画出母女温情的那一刻,我们又何不被色粉画所展示出的那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感染呢?与大师们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0年,是一个不惑之年。从这里开始,人们将走向成熟。上海粉画的 40 年,是苏复、普及、振兴、奋进的 40 年。展望未来,上海粉画将以海一般的博大胸怀,包容各种形式,汇集各种流派,展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而一批批上海粉画人的承前启后、赓续前行,亦将使这门艺术在发展中渐渐升华,不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宋建社2025 年 4月

微信图片_20250721085040.png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