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校园急救防线:2135名中小学教师持证上岗,护佑生命,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4日

在校园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师生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给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加上一把“牢固锁”,长宁区红十字会积极投身于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救护员”工作中。今年一季度,区红十字会联合区教育局统筹组织,抽调资深应急救护师资深入51个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截至3月21日,这一系列意义非凡的培训完美收官,全区2135名中小学班主任、体育老师和卫生老师全部完成红十字初级救护员培训,实现全员持证上岗,织牢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精心规划,定制科学培训方案

区红十字会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在实事项目领导小组的专业指导下,项目工作小组深入调研中小学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结合教育系统的工作特点以及校园常见突发状况,制定详尽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

区红十字会与区教育局开启深度合作模式,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在培训前期,双方共同发力,将课程安排、场地协调、物资筹备等课前准备工作做到极致。课程内容不仅涵盖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础急救知识,还融入校园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确保培训内容紧密贴合校园实际,让教师们学完就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严格落实,有序推进培训实施

培训过程中,教学质量是区红十字会始终坚守的底线。区红十字会精心安排资深应急救护师资授课,这些师资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也十分丰富。考虑到教师们平日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碎片化,区红十字会巧妙利用“救在身边 守沪生命”小程序,让教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分批次、分时段完成线上4个课时的理论学习。待线上考核顺利通过后,再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加线下4个课时的实操培训。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本次培训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线下实操课堂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老师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借助现场演示,把复杂的操作步骤清晰呈现;组织模拟操作,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模拟急救场景里,教师们积极参与,从最初的略显生疏到后来的熟练应对,每一次进步都见证着培训的扎实成效。

严格考核,确保急救技能达标

为保证培训效果经得起检验,区红十字会严格遵循中国红十字会“四统一”要求及市、区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考核标准。在实操培训结束后,对每位教师进行严格的现场考核。考核现场模拟真实突发场景,要求教师们准确、规范地运用所学急救知识进行应急处置,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及创伤救护技能等关键环节。

救护师资们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目光紧紧跟随每位教师的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旦发现操作不达标的教师,便会立即进行现场指导,耐心纠正错误,直至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顺利通过考核。正是这样严格的考核机制,让每一位持证上岗的教师都具备过硬的急救本领。

本次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意义深远。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守护者,掌握急救技能后,便能在校园突发紧急状况时,迅速化身“急救卫士”,科学、有效地进行应对,为挽救生命抢出宝贵的“黄金时间”。这不仅极大提升了校园安全保障水平,也在校园内掀起一股“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学习热潮,助力急救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为目标,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让急救意识与技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未来,长宁区红十字会将继续在急救知识普及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培训范围至更多群体,创新培训形式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为守护长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持续贡献力量,让急救之光点亮每一个角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